“对文化的自豪和自信,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它洋溢在市民的笑容和谈吐中,如此令人着迷……”
这段来自巴基斯坦演员光明的描述,是他在西安定居多年后,对这座千年古都的深切感悟。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灞柳风雪,雁塔晨钟……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绵延传承,而弦歌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不断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从容自信、大气包容的城市气质,并带来现代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澎湃动能。
以文化人:“诗意长安”让市民自信又从容
秦岭脚下,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一间名为“融舍”的民宿典雅精致。
年轻的音乐人刘子龙远离城市喧嚣,在此工作。傍晚,月上柳梢,他唤来客人轻声唱起民谣:“长安青峦,古道炊烟,闲云去,燕子还……”
千年前,唐代诗人王维也曾来到这里,震撼于眼前的绝世风光,不禁写下“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传世名篇。
诗意之间,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巧妙地有了勾连。
西安,是一座诗歌之城。唐时,无数文人骚客到访长安,或以文会友,或对酒当歌。樊川、五陵、曲江、乐游原……这些今天西安仍在使用的地名,曾频繁出现在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中。
一首首诗歌里,有长安的辉煌过往,有西安的活力今朝。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始建于唐代的大雁塔,如今是西安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标之一。登宝塔、览长安,便可体会几分昔年白居易雁塔题名的年少得意。
“绿翠骊山烟幕间,西阳画卷似江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骊山秀美依旧,而锦绣堆中的爱恨情仇,已从诗集走向舞台。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精彩纷呈,引得观众流连忘返。
这是实景历史舞剧冰火《长恨歌》演出现场(2022年12月16日摄)。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陕西知名文化学者商子秦说,古长安,是诗之“都城”,今西安,依然是一座可以吟着唐诗回家的城市,“西安将古都风貌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留住了古韵与乡愁。”
诗意的景致,潜藏在西安的地铁站台上。航天大道站的“敦煌飞天”,大唐芙蓉园站的游园赏灯,大明宫站的万国朝贺……一站一景,画卷连环。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庆珂说:“在西安,地铁是穿越时空的访古隧道。”
诗意的生活,浸润在古城的寻常巷陌里。行走西安,不时可见身着古装的翩翩少年,在古风古韵的街市中浅吟低笑、徐徐穿行。
诗意的创作,闪耀在“文艺陕军”的精品力作中。柳青、路遥、陈忠实、陈彦等扎根三秦大地、笔耕不辍。《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等作品中蕴含的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源自历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这些作品有了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
“长期浸润在丰沛的文化土壤之中,西安市民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从容,就是这座古城独特的城市气质。”土生土长的西安“80后”、面塑非遗传承人张倍源说。
以文化物:寻找文物风貌“活起来”的密码
夜幕降临、华灯亮起。转瞬间,西安就“变”成了长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区,2公里长街人头攒动。移步换景,这条仿唐步行街,散落着体验唐代市井生活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感受唐诗魅力的星光步道、领略艺术之美的音乐厅和美术馆。
西安大唐不夜城(2023年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火遍全网的“盛唐密盒”表演正在这里上演。“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唐朝名仕,“穿越”到此,为朝廷“招贤纳士”,随机挑选游客上台回答问题。风趣互动中,笑语连连。
“‘盛唐密盒’将唐代文化名人IP、历史文化知识和脱口秀相融合,通过表演和互动,在幽默欢乐中寓教于乐。”西安曲江文旅股份公司演艺管理中心总经理苏卉说。
这并非是西安文创的第一次火爆“出圈”。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花车斗彩”“戏演壁画”和“诗意长安”灯组,爆款产品形态不同,却都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