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问题上,头脑始终是清醒的,认识也始终是明确的,从没有发生过动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在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要求全党无论在建设还是改革中都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都要坚持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认为,要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巩固,仍然要不断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这种变革和调整中仍然要放手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剥削阶级被消灭后,再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靠抓阶级斗争来促生产,不仅促不了生产,相反只会把生产搞糟搞乱。但是,革命不仅限于阶级斗争,更不是仅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毛泽东在解释自己关于“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还有革命”的说法时就讲过,他所说的革命,“是讲的改变生产关系的革命”,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正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上,毛泽东还提出不能单纯就经济抓经济、就技术抓技术,而要通过抓思想政治工作和人的觉悟的提高来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的观点。他说:“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为此,他大力推动对雷锋、大庆、大寨等典型的宣传,在全党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风尚。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
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后还要不要进一步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改进这个关系问题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宝贵内容。
1958年,毛泽东提出:“所有制改变以后,人们的平等关系不会自然出现的。”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又讲:“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多种所有制和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的关系还不会很快消失,工人与农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保留很长时间。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已更多地表现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关系,而且基本体现在党员、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于保证党的干部以平等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他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他反复提醒广大领导干部,要他们“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他说,管理权也是所有权,在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而且也“做了很多文章”。例如,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他指出:“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毛泽东所说的解决劳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文章”,核心就是防止管理者,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官僚化和利用手中权力搞腐化。他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他强调必须彻底破除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态度待人、靠资格和权力吃饭的作风,破除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毫不迟疑地开除一批丧失无产阶级立场的贪污蜕化分子出党,撤销一批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和那些居功自傲、不求上进、消极疲塌、毫不称职的分子的领导职务(其中有些也应当开除出党)”。
他把整风作为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效途径,说“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法。”他特别提出要废除阻碍领导人接触群众的警卫制度,说“搬苏联的警卫制度,害死人,限制了负责同志的活动,前呼后拥,不许参观,不许上馆子,不许上街买鞋。”“那些规章制度束缚生产力,制造浪费,制造官僚主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方面纠正过去整风运动中“左”的错误,另一方面继承、发展毛泽东关于不断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思想,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消费资料分配涉及社会平等和公平、公正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也涉及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公平与效率等等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为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终身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不可能不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行深入的探索,取得自己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国家虽然又不富又不强,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及贡献,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思想营养。新中国成立10年时,毛泽东说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指出新时期是逐渐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时也说: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我们应当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探索联系起来总结,对探索中取得的认识加以全面分析,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既要勇于修正错误也要勇于坚持真理。
(摘编自《中华魂》2014年第1期 朱佳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