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历史专刊(资深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 特约记者胡遵远)目前,一场以“做好家教、树好家风、建好家庭”为主题的家风建设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红色家风,是一种特殊的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党员、老干部所建立和倡导的家风,是向上、向好、向善的家庭风气、风格与风尚。传承红色家风,可以正作风、塑政风、兴党风、带民风。如果丢掉了红色家风,沾染了不良家风,就很有可能会像徐向前元帅所说的那样:“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就会付之东流 。”
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驱者、老红军、老将军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到实处。
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征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共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不仅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建立不朽功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初心不改、继续前行,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艰苦奋斗,为祖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民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子孙后代,使其“永远听党话、始终跟党走”,建立了极好的家风、家训、家规,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红色家风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借鉴、传承、弘扬。
故事7: 洪学智将军“四个一”的故事
洪学智将军革命生涯几十年,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他的生活始终都很简朴,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洪老将军的“四个一”的故事。
一床毛巾被“盖”了三代人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了广州。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在广州购买了一床毛巾被。洪学智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了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这床毛巾被还陪伴洪学智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下放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那些难忘的岁月。“文革”中,他又把这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夫妇,后来又传给孙子、孙女。九十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把这床毛巾被取回、保管起来。一床普通的毛巾被用了60多年,“盖”了3代人……由此可见,洪学智将军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朴素啊!
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
1948年1月,时任六纵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将军夫人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市场上买了一床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前后用了十多年。
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邓华、洪学智的指挥下,共4个军、3个炮兵师按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向秘密渡过鸭绿江,向预定作战区域开进。进入朝鲜前夕,洪学智在丹东购买了一床狗獾皮褥子,以抵御朝鲜冬天的寒冷。回国后,洪学智将军一直将它保管着。九十年代,孙女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洪学智就叫张文把狗獾皮褥子送过去、铺到孙女床上,让她使用。孙女病愈后,他又把这床皮褥子收藏起来、留存至今。
一只柳条箱用了十七年
1959年,洪学智担任总后勤部部长时,张文在北京西单商场购买了一个柳条箱子。后来,这个箱子伴随着洪学智将军在吉林工作了17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此外,洪学智将军还有“两双皮鞋穿了三十载”的故事。洪学智在家里只穿布鞋,不穿皮鞋。为了方便参加公务活动,他就把两双皮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放在小车里。遇有重要活动,他就在车里换上皮鞋,公务活动一结束,他又换上布鞋。就这样,自1977年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开始,一直到与世长辞,他只穿了两双皮鞋。
洪学智一生先后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而且都是在国家处于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洪学智在初任总后部长的6年中,省吃俭用、节约了25亿元经费上缴国家财政。再任总后部长时,为支持改革、压缩军费开支,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6.2%减少到7.4%。在此期间,他果断地提出了:“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的工作要求,领导全军后勤系统进行了十多项改革,保证了军队建设的需要。虽然,他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财务大权,但是,他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他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被广大指战员誉为党和人民的“红管家”。
故事8:詹大南将军的“小气”和“吝啬”
人物简介:詹大南,金寨槐树湾人,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0九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很多人都说,詹大南将军的家,陈设十分简单、非常俭朴,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家具没有一件是新的,用的都是几十年前部队配发的营具;将军穿的军用皮鞋鞋面裂痕都数不清;用的几只大木箱,仍然是解放初期添置的,在一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纸板箱里,却装满了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和一本本记载着赫赫战功的荣誉证书。
詹将军的一生,就是这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这里,给大家讲两个詹将军感人至深、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是“小气”得舍不得修房
还是在詹将军工作期间,有一天,下班回家,刚进院门,他就看到一个战士带领着几个工人在他家忙内忙外,有的修补墙面、有的检查水管……
将军轻轻地拍拍那个战士的肩膀,问道:“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大家看到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詹大南,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立正回答:“首长好!我们在按计划给您家维修房子。”
老将军的脸一下子严肃起来,说:“我的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不一定要修,要修就一定不能超支、更不能豪华,能用则用、尽量节省。”
他放下手中的黄布包,便到屋内屋外检查起来。盥洗间的水盆裂了两条缝,工人师傅正准备更换新的。他一下子按住工人师傅的手,说:“水盆就不要换了,有裂缝,可以用脸盆接水,既可以发挥脸盆的作用,又便于水的二次利用。”
当他看到工人师傅正在更换浴缸,一下子生气了,大声叫道:“好好的浴缸动它干啥?简直是胡闹!”
实际上,老将军用的浴缸是20年前的老式浴缸,缸沿很高,组织上考虑到老将军战争中腿部受过伤,行动不方便,想给他换个矮点的浴缸。
詹大南说:“不用,只要做个木台阶就可以。以后腿脚不灵便,再换个两级木台阶,慢慢往上跨,你们不用担心。”
浴缸十分陈旧,釉层早已磨去,表面也是密密麻麻、凸凹不平的,白缸成了灰缸。大女儿詹化文拿来“清瓷净”,与公务员一起用清洁球进行清洗,费了很大力气,擦了一个多小时才擦白。他欣赏地说:“这不是很好吗?”
二是“小气”得舍不得用煤
冬天的南京,气温虽然不像北方那样低,但是湿度大,同样特别寒冷。还是在很久以前,老将军家里取暖用的是锅炉,燃煤是免费供应的。但是,为了节省用煤,每到冬天,詹大南将军就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2-13℃,并且亲自规定和检查公务员给锅炉添煤、封火的时间。家人劝他把锅炉烧得时间长一点、让室温升高一点,他总是这样问:“那么多没有暖气的家庭怎么过冬呀?”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炳德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你家里取暖用煤是充分保证的,暖气烧热一点,不容易生病,对身体有利啊!”
詹大南说:“这样很好了,我不觉得冷,冷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穿厚一点就行了,你们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们说:“军区对我们历来照顾得很好。陈司令连我家用煤的问题都想到了。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
子女们说:“就你省这么点煤,能起什么作用?”
他严肃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个人的作用的确很小,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每年就会节省很多。”
为减少用煤,他还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员上山捡枯死的树枝,有时还亲自干。他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故事9: 中将曾绍山的家,“让那位阿姨惊呆了!”
曾绍山,金寨南溪人,历任太行军区副旅长兼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纵队副司令员、皖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绍山的女儿曾明顺回忆说,记得她上初中时,有一位不认识的首长夫人非要到她家参观,她要看看沈阳军区政委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当她看到曾绍山的家里除了被褥、其他的都是公家配发的东西后,她感到十分吃惊。曾明顺清楚地记得,那位阿姨翻开父母用的枕头时,她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好久没有合上......因为枕芯里面
曾明顺说,父母一生都是非常简朴的。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穿着一身布军装,母亲穿的也很普通,姐妹仨人从小穿的衣服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手缝的。1965年,曾明顺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母亲送她两双袜子。这两双袜子是把新布袜从底子中间剪开,翻上缝好,再在下面缝上袜垫。这种袜子不好看,但很结实。但在当年已有尼龙袜的情况下,这种袜子显得很土,于是它便成了同学们的笑料。但曾明顺回家后观察到,父母都穿的是这种布袜子。
故事10:中将曾绍山的女儿被人误认为是农村来的孩子
曾绍山的女儿曾明顺说,我的父母是我人生的最好老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都没有认真找我谈过一次话,但是他们的言行却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对她们说:“你们长大后,一定要自立更生。”还说“你们不要有依靠我们的思想”。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影响了她的一生。她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高干子弟。
1970年,曾明顺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210医院当卫生员。当年大连缺淡水,需要卫生员们每天用扁担挑井水到各个科室。由于在高三下乡时学过挑水,所以她每天挑的水都最多。病患者看到了,就写了表扬信贴在病房的走廊上。上面写到:“希望大家向曾明顺同志学习,她是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很能吃苦,很能干。”当领导们和同事们看到表扬信里把曾明顺写成是从农村来的孩子时,都忍不住地笑了。
1972年,曾明顺到铁道兵10师47团卫生队工作。当年有许多人根本不相信她是高干子弟。他们认为真正的高干子弟不可能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工作的。她所在的部队驻在陕西省安康地区旬阳县蜀河镇,那里是全国没有公路、没有铁路的极少数县城之一。部队的工作是修铁路,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时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住的是活动板房,工作也很累,还要经常抢救受伤的战士、民工。
1975年,曾明顺在北京卫戍区四师医院工作,经常和战友们一起下团巡诊,到农场劳动……
在北京卫戍区工作期间,曾明顺的父亲----曾绍山中将也曾趁到北京开会的空隙看望过她。将军穿着一身布军装,直接走到她住的筒子楼,和她的邻居打招呼。大家都对曾明顺说:“你父亲穿着朴素、待人可亲,不像是高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