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红色家风万代传--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红色家风故事(爱洒学子 篇 )

来源:实事求是新闻社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2日    

  中实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目前,一场以“做好家教、树好家风、建好家庭”为主题的家风建设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红色家风,是一种特殊的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党员、老干部所建立和倡导的家风,是向上向好向善的家庭风气、风格与风尚。传承红色家风,可正作风、塑政风、兴党风、带民风。如果丢掉红色家风,沾染不良家风,就很有可能徐向前元帅所说的那样:“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就会付之东流 。”

    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驱者、老红军、老将军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到实处。

 安徽省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征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共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不仅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建立不朽功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初心不改、继续前行,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艰苦奋斗,为祖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民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子孙后代,使其“永远听党话、始终跟党走”,建立了极好的家风、家训、家规,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红色家风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借鉴、传承、弘扬

   故事14:皮定均将军教育子女一定要帮助家乡发展

  皮定均,金寨县槐树湾人。历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3年,中将皮定均奉命从朝鲜回国调任福建前线,趁此空隙,他带着夫人张烽,用扁担挑着两个儿子一起回了大别山老家。乡亲们听说双子(皮定均的乳名)回老家了,都从十里八乡赶来见他,并打听和他一道参加革命的丈夫、儿子和亲人的下落,皮定均读懂了乡亲们那望眼欲穿、盼子心切的眼神,他一晚没睡着,第二天就带着家人匆匆离开了家乡。他深刻理解了“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涵义,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许多优秀儿女,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在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路途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倒在了战场上,牺牲在征途中,他是极少数的幸存者之一。他时常教育子女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帮助那些死去战友的亲人、一定要帮助家乡发展。

根据遗愿,亲属们秉承将军传统,多年来一直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在子女皮效农、皮卫平、皮卫华、皮国湧等共同努力下,2010年,他们在家乡槐树湾捐资兴建了皮定均希望学校,并不断引资兴建了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不断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了弘扬将军精神、教育子孙后代,2011年,他们又将老将军生前的380件遗物全部捐献给金寨县。2014年,又捐资200万元兴建学校综合楼,一座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环境优美的学校座落在大别山中,一个个烈士后代从这所学校走出深山老林、走向全国各地。

   故事15:詹大南将军发动全家献爱心

  詹大南将军对自己要求很严十分节俭,尽可能军区节省开支,舍不得花钱。按规定,他每年可到外地疗养一次。但是,每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南京很好,出去又要花公家钱,还要麻烦组织,我就不出去了。”多年来,他从未到外地观避过暑。可是,为了贫困孩子能上学,他什么都舍得。

1983年,詹大南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岗退了下来,有时间回到久别的老家看看。他不动声色地回到故乡----金寨县槐树湾,走村串户,与老百姓家常。他看到家乡仍很贫困,一些孩子因家里贫困不能上学,心中不是滋味,暗暗下决心要帮助孩子

一回到南京,他便向老伴提了个想法:全家人一起为金寨县捐款1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老伴李凡对他的想法很赞同,子女们也都表示支持。

但这10万元,对于一个拿工资生活的家庭来说,谈何容易!詹大南将军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雇着一位保姆;大儿子在一所地方院校工作,孩子也成年了,三口人仍挤在一套小房子里,正在想办法筹款参加集资建房。其他子女们也是工薪阶层,家里的孩子有的正值读书年龄,经济上也不宽裕。但是,他们认为爸爸妈妈为了人民革命了一辈子,现在晚年了,提出这个想法,再有困难,也要帮助他们实现愿,为人民再作点献。

老将军夫妇拿出攒几十年的42000元,子女们每家你100005000,捐了56000元,他的侄女一家也捐了2000元,总算凑齐了10万元。

希望小学建成了,金寨县委、县政府拟将这所希望小学命名为“詹大南小学”,老将军坚决不同意。县里又将校名改为“将军小学”,詹大南还是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做事的,不图名不图利,希望小学就是希望小学,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并且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金寨县杨桥希望小学。

此外,他在金寨一中设立了奖学金,在自己战斗过地方资助了50多名失学儿童,尽力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故事16:老红军梅少卿一生的存款献学子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老红军梅少卿就把自己的心血花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他担任了四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从工资中拿出大部分资助学生。他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总是先申明,一不要接送,二不要吃请,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有一次,他应邀到广州市郊的建筑工程学校作报告,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大门口迎候多时,也不见他的车子来,后来才发现他是步行到学校的,早已进入会场了。大家问他:“梅部长,你是老领导,配有专车,身体又不好,怎么不乘小车来?”他爽朗地回答:“我是来讲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现在我还走得动,不用坐车!”

1981年下半年,梅少卿患癌症去北京住院治疗期间,还给病区里的青年医护人员作报告讲传统;这期间,他先后给辅导的4所小学的学生写信131封。即便是在重病中,梅少卿还抢时间写了56000多字的回忆录(已分别刊登在安徽省文史资料选辑、广东省文史资料、全国政协革命文史资料、空军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通讯等刊物上)。

 1983118日,梅少卿因病逝世。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亲人们发现他的钱包里只有十四元钱,个人存款总额只有一百六十元。亲人们发现他的钱包里还有四封写给少先队员的信。梅少卿走后,他的亲属遵照遗嘱,将一百六十元钱分成四份,连同他写好的四封情意深长的书信,分别交给了四所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