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长征先锋童子军 独树一帜建奇功--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纪略

来源:中实社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1日    

中实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 赵建军 特约记者王卫卫 赵中方 苏月建 刘杰 郭波 白海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193410月至1936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跨越千山万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粉碎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征战十余省,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中,有两支队伍与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安徽省金寨密不可分、血肉相连,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它主要诞生于金寨。本文着重向大家讲述红25军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11025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117日编入红四方面军。19321011,其73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1130,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蒋介石闻讯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及红25进行连续的“清乡”、“清剿”和“围剿”。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党中央十分关心鄂豫皖苏区及红25军的艰难处境。19348月的一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特使大别山,向中共鄂豫皖省委传达指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日益缩小,人力、物力都难以补充,苏区红军主力必须离开根据地,建立新苏区谋求新发展。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周副主席指示,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作战略转移开创新的根据地。随后,即向平汉路以西鄂豫边区的桐柏山、伏牛山区进军,留下一部分武装重新组建红28军坚持武装斗争。为了师有名,宣传抗日救亡,红25军对外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师北上,并发表了宣言。

193411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19358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9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4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他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1、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是长征先锋;

2、25长征途中,抗击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达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

3、25军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包括豫陕、鄂陕边区10余县)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

4、25军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红74师,为中国工农红军增了新鲜血液。

    一、红25军长征的两大鲜明特色  屡创奇迹显军威

25军长征的同时,沿途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长征结束时的人数比出发时的人数不减反增……创造了许多奇迹。

1932年以前,鄂豫皖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年秋,蒋介石亲率50万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 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2575师处境日益艰难。至1933年秋,原有10000多人的25军减少了4000余人,根据地也大大缩小并被分割成几个小块,同时,因为没有电台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

面对危险局面,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派成仿吾找中央汇报。成仿吾几经转战走出大别山,化装到达武汉后又乘船去上海。他按照沈泽民写在自己棉衣上的几个秘密地址找到了联络点。可是,这些地下机关均已被破坏。他在患病且旅费用尽时,想到鲁迅可能与党有联系,便到内山书店碰面。在鲁迅的帮助下,成仿吾终于同中央苏区的交通员接上关系,经几个月的跋涉到达瑞金。周恩来见到他后,马上对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同志们介绍:“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来了!”

听到成仿吾汇报鄂豫皖苏区的严重形势,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红22师的师长程子华为中央代表前去传达新精神。19348月,程子华出发前,周恩来找他谈话交代,如果红25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他强调说:“出路是什么呢?中央已经决定了,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

周恩来的这一想法,正好同推行“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强调的“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完全相反,为红25军和鄂豫皖根据地指明了路。程子华背熟这些内容后,便在几个交通员“接力”护送下,经过闽西--汕头--上海--武汉,终于潜入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至于转移方向则要当地领导根据实际而定(中央不了解情况)。此时沈泽民已因病饿牺牲,当地负责人吴焕先、徐海东等经过研究,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

    1、军首长挥大刀带头冲杀脱险境

25军转移时,领导班子就行了重新调整,鄂豫皖省委决定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的1个月,红25军于193411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开始长征。出发时,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新组建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出发时红25军人数不足3000人。出发后的第10天,部队越过许(昌)南(阳)公路时,在独树镇遭到敌人1个旅和1个骑兵团的伏击,另有2个旅也从后面围攻上来,红25军陷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时,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的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脱离险境。

    2、占天水、逼西安,徐海东的悬赏与毛、朱并列

193412月,红25军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半年游击战,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并招收数千青年入伍扩大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够建立一块较为稳定的根据地,这是仅有的一例。

19357月,红25军在袁家沟口歼灭国民党西北军1个旅,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时徐海东、吴焕先等人从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中知道,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第74师在陕南,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红25军一度袭占了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资,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打乱了敌人阻截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部署。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3人,标定头颅均为25万块大洋25军西进甘肃攻占两当县时,遇国民党军围攻,同时得不到党中央的确切消息,徐海东等决定先到陕北会合当地红军。于是部队转向北进,于916日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2627军会师。此时红25军还有3400人,加上在陕南留下的2000多人,比长征开始时的人数增加1

     3、政委牺牲、军长眼睛被打穿

自红25军从鄂豫皖出发长征后,“围剿”那里的国民党东北军便被调到陕甘,当地压力有所减轻,在金寨重建的红28军得到发展,确如周恩来事先估计的那样,这一出征使红军和根据地两方面都得到了保存。

按照红25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计算,总计约9000华里,历时10个月。同红军三个方面军相比,红25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称为“小长征”。尽管当时追击它的国民党军大都系地方军阀部队,但是,战斗仍然是十分激烈残酷,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政委吴焕先更是在火线中带头冲击时阵亡。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改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大刀在一线率部冲杀,是红25军顽强战斗精神的突出体现。徐海东在途中一次激战时,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他醒后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4、长征后,红25军军容齐整,每个连都有6挺轻机枪

经过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给当地军民带来了全新的感观。这支部队差不多每连都有6挺轻机枪,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服装整齐,装备和军容都大大超过原先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25军的到来,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革命力量,与原来的陕甘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够在此落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3511月初,徐海东同毛泽东首次会面,马上表达了渴望在中央直接领导下长期奋斗的愿望。毛泽东当即决定拨给他一部电台,从而能够保障联络。徐海东回部队后马上下令,把军中积蓄的大部分银元都交给远征万里后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调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被称为雪中送炭。  

                (二)独树一帜建奇功

25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共和国开国将军;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经历数百场战斗而从未失败;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

毛泽东对此有过恰当的评价:“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称红25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193210月,重新组25军差不多没有年过18岁以上的战斗员,大多数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孤儿,有一些是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子弟。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游击队,后来组成以“儿童军”著称的红25军。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

125军是一支“儿童军”

从当时的年龄结构看,说红25军是“儿童军”是有道理的。长征开始时,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很年轻。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25军的队伍中,还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共产国际》的文章中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在鄂豫皖边界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上,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他们还是幼弱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些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25军,产生了儿童军。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都是从13岁到18岁。”这就是对红25军这支“儿童军”的真实写照,既表明了这支“儿童军”产生的背景,也反映出“儿童军”的政治本色和年龄特点。红25军长征地,老百姓都叫红25军“童子军”或“娃娃军”。 

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193411月,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红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鄂豫皖省委于1111日在河南的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最终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留下一部分武装,重新组建红28军坚持鄂豫皖苏区武装斗争为了师有名,宣传抗日救亡,红25军对外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并为出师北上发表宣言。

19341116日,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为参谋长、郑位三为政治部主任,全军2980多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红25军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2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4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19359月中旬,红25军和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在永坪镇胜利会师。

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鄂豫皖省委召开联系会议,为了统一作战,把三个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治委员,刘志丹为副军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树申任副主任,红25军改为75师,红26军改为78师,红27军改为81师,全军团共7000余人。红25军成为长征时期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第一支红军。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军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1支红军;经历数百场战斗而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长征中人数最少的1支队伍,走出了97共和国开国将军。 

毛泽东:“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并称红25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225军的长征一直是孤军行动

“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深有感慨地说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

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便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当25军即将到达陕北,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 

25军虽未经过雪山、草地,却是4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红军队伍。 
    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坚持到最后并取得全面胜利,在世界军事史上,实在是悲壮,也实属罕见。 

325军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

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指战员们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都有6挺轻机枪,俨然是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军。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而红25军虽然是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 

“红25军的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实现了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靠的就是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下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做工作。” 

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军整个旅1700余人……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 

“但没有一个人开小差。”“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给了大家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 

 9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加上留在陕南的2000多人总共5400多人。  

长征中,红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2个师,不如缴获1部电台。 

长征中,红25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

    直到19357月,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15日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才确认了此消息。当晚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第二天部队就迅速行动。红25军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3人。 

“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徐海东曾这样动员部队。 

8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他们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计划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 

“更可贵的是,红25军能自觉地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事实证明这是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长征出发时,25军即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徐焰指出,张学良正是因为最初与红25军的数度交手,得出了“和红军打仗没法打”的结论。

与陕北红军会合后,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

 二、25军长征胜利的四大重要意义

(一) 25军作为 “宣传队”,不仅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而且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25军在长征途中,非常重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为长征的胜利和创建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411月下旬,当红25军长征经过河南泌阳时,当地有许多地主豪强盘踞围寨,且配有大量武器,不时地对红军进行骚扰阻拦。针对当时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红25军召开紧急会议,政委吴焕先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食一律购买。政治部主任郑位三还根据《宣言》精神,亲自给围寨组织写信,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晓以民族大义、促其保持中立。他还将当时党的规定不进围寨、不打土豪、公买公卖等有关纪律,编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或顺口溜,让宣传队一路宣传或喊口号。正是红25军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政策、出色地做好了宣传工作,因此,不仅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而且避免了地方武装的纠缠,使部队赢得了时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上述的传单、布告,实际上就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时的施政纲领。它对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根据地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55月,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后,省委书记即由红25军政委吴焕先担任。吴焕先牺牲后,省委书记又由军政委程子华担任。在红25军长征途中,省委对军队实行了直接领导,在军事斗争为主的长征途中,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减少了领导层次,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又从政治上、组织上把红25军紧紧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对红25军及早取得长征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25军长征中,执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的配合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25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西征甘肃,有利的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中旬,当红25军从《大公报》上获悉主力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立即按照省委的既定政策,挥师挺进甘肃境内,攻天水、占秦安,进而切断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并且坚持18天之久。这一行动,使敌人大为震动。蒋介石慌了手脚,从726日至810日,接连从成都发出五道电令,最初要求加强西安、宝鸡、汉中至西安的碉堡封锁,防止红25军向甘肃进发;继而督促陕西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红25军的军事行动起到了吸引敌军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敌人对中央红军的压力。切断西兰公路后,又迫使担负堵截中央红军北上的敌军不得不一再调兵向东北线回援,从而进一步起到了牵制敌军的作用,有力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

    在红25军长征的同时,原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和斗争形式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红25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革命力量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当时敌人虽调动部分兵力西去追缴红25军,但是,集中在根据地的各类敌人,仍有11万之众,他们对根据地实行“清剿”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消灭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鄂豫皖省委以留在根据地的地方武装为基础,重建了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25军先后实行的2次战略转移,都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不仅在最初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时,留下了部分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而且在后来撤离鄂豫陕根据地时,也留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部分武装,组成了鄂豫陕特委和红74师,继续坚持鄂豫陕边的有机战争,使革命旗帜不倒、烈火不熄,有力的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力量,减轻了敌军对我主力红军的压力。

25军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准备了可靠的落脚地点,也为党中央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915日,红25军在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之后,终于在陕北永坪镇与红2627军会合,胜利的完成了长征。作为先期到达陕北的第1支队伍,红25军对于粉碎敌人的“围剿”、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迎接党中央和红军北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后,立即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并取得胜利,不仅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壮大,又加强了陕甘地区的革命力量,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扫清了障碍。

193510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不久,即同红25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物资匮乏、非常困难。红25军勒紧裤腰带,千方百计地进行支援,首次送去边币一万元,接着又发动全体战士给中央红军送礼物,从每个连队抽出机枪3挺和部分枪支、弹药,从经济部、卫生部抽出部分衣物、医药用品,送给中央红军,还将芬山、榆林桥战役中新入伍的解放战士,全部补充给中央红军。随后,红25军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与兄弟红军一起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军长征的“两个唯一”,极大地坚定了广大红

军战士的革命信心和决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队伍。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曾4次试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都未能实现。最后才决定将陕甘边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曾试图3次建立新的根据地,也未能成功。张国焘在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曾经提出建立川西根据地的计划,亦没能成功。只有红25军在长征途中,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获得了成功。红25军进入陕南后,充分利用敌军之间的矛盾,着手创建根据地。1935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陕西葛牌镇召开会议,总结入陕几个月来创建根据地的经验,并把鄂豫皖省委改名为鄂豫陕省委。经过半年的斗争,“成立了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为红25军反围剿的战斗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促进了红25军的发展壮大。

25军是唯一一支不仅有减员、反而发展壮大了的部队。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之久,穿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部队由最初的八万下降到七千二百人;红二方面军长征十一个月,途径6个省,行程两万余里,部队由出发时的近一万七千余人减少到一万一千余人;红四方面军长征19个月,转战三个省,行程万余里,部队由出发时的十万之众减少到四万四千余人。”唯独红25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发展壮大,部队由出发时的2900余人上升到结束时的5000余人。

 红25一系列特殊胜利,使总体处在革命高潮、暂时跌入低谷的中国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党中央及红军队伍和苏区人民在红25军的鼓舞与影响下,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服务- 人员认证首页

版权所有:实事求是新闻社 投稿邮箱 ssqsxws2021@163.com   新闻登记号65403059-000-10-21   地址:中国~北京 监督电话:13161461316
欢迎来本社投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