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电(首席记者侯震斌 刘杰 郭永昌 王卫卫 郭立)陈瑞先,原名秦起周,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秦家湾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之家。1928年参加农民革命,1930年1月入党。1932年霍邱保卫战中负伤被俘,押南京军人监狱。为了隐瞒自己代理团长的身份,在监狱中更名为陈瑞先,就这样用了一辈子。
他没有留下房产,因为他居住的地方是“公产”。陈瑞先在“文革”中被迫至死,1977年平反后,他的子女也没有提出回原地居住的要求。他也没有留下金钱,因为他的一生不仅清正廉洁,而且常常自费照顾困难的同志,所以很少积蓄。但是,他给却给子女们留下了三句“铮铮铁言”----
“个人要绝对服从组织!”
1958年夏天,陈瑞先的儿子陈建国从南昌五中毕业,被保送上大学。陈建国是全校两名“勤工俭学积极分子”之一,学习成绩好,又出身于老红军家庭,自然被列为保送对象。但是,等到录取通知书到手时,才发现录取学校是南京大学(地质系),并不是志愿中填写的学校,所学专业也不是他向往的。陈建国想,早知如此,就不接受保送,直接参加高考,一定会去自己理想的大学。他一时想不通,情绪十分低落。
陈瑞先见到儿子低落情绪的样子,问:“你的升学志愿书里有没有写上:服从组织分配?”
陈建国说:“写了,这是招生的人让我写的,说不写不行。”
“那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服从组织分配?”不等儿子回答,陈瑞先又说:“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比如我们的党和军队,能打败日本鬼子,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就是靠组织起来,靠铁的纪律。所以,个人要绝对服从组织,组织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如果大家都强调自己的愿望,不服从组织安排,这个党,这个国家就会一盘散沙,没有力量。”
这个道理他懂,可心里总觉得别扭、窝囊。为什么偏偏是我“事与愿违”?陈建国听了爸爸这一番话,心里平静下来,乘船去了南京,从此进入地质行业。他牢牢记住父亲的话,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将自己培养为一个又专又红人才,随时等候国家建设需要。五年以后大学毕业,他高高兴兴地地站出来让祖国挑选,写了一份请愿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他又一次接受国家建设需要,去了条件最为艰苦的内蒙工作。
“千万别搞特殊化!”
千万别搞特殊化,是陈瑞先对子女的第二要求。建国之初,这是几乎所有红军干部对子女的要求,但能不能做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1963年华北大水刚退,陈建国从学校到呼和浩特分配工作,乘坐的火车就跟老牛车一样慢,有时还得跟着火车慢慢走,听说得要36个小时。有几位高级干部的子女撑不住了,打电话给山东省委,要求交际处派车接她们坐飞机去北京。他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陈瑞先听后生气说:“你可千万不能学她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我
们没有一丝一毫搞特殊化的理由。”
他问爸爸:“有没有我们可以特殊的时候呢?”
他想了想说:“当党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和一般老百姓不一样了,我们要率先挑起革命的重担,要努力做得更好。这时候我们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了。”
他听后明白了:这就是特殊与不特殊的辩证法。
“要想有出息,就得靠自己!”
陈瑞先不幸被捕后,直到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才经党组织从南京军人监狱中营救出来。出狱以后,由八路军办事处安排,辗转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他从没有文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到能够看懂党的文件,能够签自己的名字、会算帐。从党校出来,他到中央社会部当总务科长,管中央领导的伙食,后又担任中央社会部特别交通科科长。他经常对子女说:“干什么都得靠学习。要想有出息,就得靠自己,自己不努力,什么也不会有!你不要指望有熟人帮助你,有上级关照你,有好运气。那都是靠不住的。”
“只能靠学习、只能靠自己”这一思想和观点,教育和影响了子女的一生。
他的儿子陈建国从内蒙调江西以后,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要求他放弃业务,改行从事政治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除了政治可靠,还有就是:你懂地质业务,从事宣传工作更能深入地质人员的思想深处,领导再三强调需要“内行”做宣传工作的道理。可是搞宣传,搞干部培训,他就成了“外行”。怎么办?个人要服从组织,陈建国满口答应。为了胜任工作,他努力学习宣传业务,从写文章、照相、排练文娱节目等一样样学起。经过不断的努力,后来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人物。2010年,他出版了描写地质生活的长篇小说《野山风》(时代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洋轶事》收录了他的长篇散文 “群岛星光灿烂”两万余字。
陈瑞先虽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房产、财产、家产,但是他却给子女们留下了胜过万贯家产的三句“铮铮铁言”。它就像一种无限的力量,永远地激励着他的后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