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新闻中心(首席记者侯震斌 特约记者 赵建军 郭永昌 赵中芳 贾海亮 王现方)29集电视剧《上将洪学智》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后,人们在对洪学智将军更加了解、更加熟悉的同时,也对他更加充满好奇,都想知道电视剧中没有反映或者反映不具体、不细致的一些经历与传奇。为满足大家这一要求,本文再讲几个上将洪学智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开国上将洪学智在战场上是一位叱咤风云、攻坚克难,料事如神、决胜千里的大指挥官、大军事家。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风趣随和、平易近人,说话诙谐幽默、常常语出惊人。
1959年,洪学智被下放到吉林省农机厅做厅长。虽说是“下放”,但他并不在乎,他认为在哪不都是为人民服务吗?于是,他就乐呵呵地就去了农机厅。
洪学智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农机部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次,在农机厂开会,洪学智直接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农机厂真是有趣,每个月就演三台戏。
大家被说的一头雾水,完全不懂洪学智的意思,什么三台大戏?
洪学智说道:每个月的月初,大家都闲的没事干,这叫做“天女散花”;到了月中,知道自己的任务快要完不成了,便着急了,开始赶进度了,这就叫做“徐策跑城”;到了月底的最后一天,厂长、书记就带着工人们连夜加班加点的赶活,只要在12点之前干完,就算是完成了这个月的任务,这叫“张翼德夜战马超”。
说完这些,洪学智问:“我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这样每天应付,最终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吗?如果你们一直使用这种劣质的产品可以建设好社会主义么?”
刚才,大家都还在笑,听了洪学智这番话,大家都不敢作声了。这次会议后,农机厂再也不敢上演三台大戏了,每天都在认认真真地、按时按点地生产产品、完成任务了。
几年之后,洪学智又被下放到了吉林省通辽市宝屯胜利农场。在这里,洪学智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
当时的猪饲料紧缺,他和知青小孙成了室友和朋友。他们共同饲养的50头猪吃不饱,便开始到处乱跑,啃地里的庄稼,他们便一起把猪往回赶猪,可是,猪不听他的。洪学智很生气,指着猪大喝道:“你们这些猪八戒还真是不省事啊,连我都不放在眼里,你们知不知道,我可是开国上将洪学智!”
猪哪能听懂他说啥呢,照样还是乱跑,根本不给洪学智面子。后来洪学智便想了个办法,他让小孙去周围的酒厂挑来酒槽掺在猪食里,把这些猪全部“灌醉”。这样,它们不仅不到处乱跑了,而且长得很快,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
在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肆意践踏民意的日子里,洪学智将军的内心十分痛苦。
一天晚饭后,他正在和小孙下棋,负责审查他的专案组组长带着4名警卫员来到他的住处。洪学智让小孙为他们倒了几杯白开水,并请那位专案组长坐下。小孙认为“来者不善”,像有什么重要谈话,便说了一句:“首长,你们慢慢聊吧。”然后,拔腿要走,但被将军喝住:“小孙,别走,你还要添壶续水。”洪学智说这句时仍然端坐在下棋的位置上纹丝不动、坚如磐石。他抬头问那位专案组长:“有什么事吗?”专案组长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一脸板正地说:“你的思想汇报写了没有?”洪学智平静地道:“没什么好写的。你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什么?我一不反对毛主席,二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三不反对党,要我写什么思想汇报?现在不写,以后也不写!你们看着办!”然后,他接着说:“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党的。历史会证明的。”在沉默几分钟以后,专案组长又问:“你这段时间的劳动态度怎么样?”这下洪学智火了,一拍桌子说:“你别问我!我在这里怎么样你去问军管会,你去问这里的群众,以后再不要来问我!”
慑于将军的一身正气,专案组长只好带着4名警卫员怏怏而去。
“主席还没有忘记我洪学智呢!”
1971年11月,邓小平在得知林彪自我爆炸后说了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这是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识,也是洪学智的期盼。
1971年10月前后,洪学智每天都催小孙早点到场部传达室去拿报纸和信件,而且每天密切地注意和按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在那些日子里,除了完成劳动任务外,他也破例取消了早、晚的散步,也不和小孙下棋、开玩笑了。这使小孙感到有些奇怪,被他的异常举止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天晚上,在收听完晚间新闻后,洪学智突然问小孙:“这段日子,‘永远健康’的那个人的名字怎么听不到了?”问完以后,他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一言不发。以小孙当时的年龄和阅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作出分析判断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孙发现洪学智的“奇怪”神情似乎消失殆尽,朗朗的笑声多了起来,又恢复了早上和傍晚的散步习惯。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洪学智通过对当时一段日子的新闻、报纸分析,从中隐约感觉到林彪可能“出事了”。果然,没过多久,林彪叛国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九一三”事件后,根据中央的意见,组织上调整了对洪学智的监管,吉林省委把他接到了长春。然而,“四人帮”在吉林的代理人仍然不给他自由,继续对他进行审查、监管。离开农场几个月后,小孙去长春探望他,发现他还没有完全“解放”。但因为林彪集团的覆灭,洪学智的处境好多了。在吃饭时,洪学智很高兴地对小孙说:“小孙啊,主席还没有忘记我洪学智呢!”他向小孙介绍了有关情况。原来,毛泽东在林彪事件之后曾向周恩来和韩先楚打听过洪学智的情况,并问:“洪学智在什么地方?”
听完将军的话,小孙感到很高兴。他觉得洪学智的完全“解放”,已经为期不远了。
果然,1976年10月,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洪学智从吉林调回北京,并担任国家国防工办主任。
“我是你们美国空军大学毕业的!”
洪学智将军性格风趣幽默、常常语出惊人,即使在美国的将军面前也是谈吐自如、本色不改。
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代表我军对美军进行友好访问。
一天晚宴上,一位美国将军和洪学智套起近乎。美国将军问:“洪将军,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
洪学智笑呵呵地说:“我呀,是你们美国的大学毕业的。”
翻译一惊,直译过去。美国军人心想,怪不得会这么厉害呢,原来是我们美国培养出来的啊!他连忙又问:“那你是从我们哪个学校毕业的?”
洪学智意有所指地说:“我是你们美国空军大学毕业的,不过你们到现在也没给我发过毕业证!”
美国将军听完愣了一下,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他有些尴尬地笑了起来,说:“洪将军,你真是风趣啊!”
原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洪学智担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在美军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依然确保了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对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他还先后被授予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在那场战争中,洪学智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我军一名耀眼的将星。
当时毛泽东发给志愿军的电报开头多是“彭邓洪韩解杜””,作为其中的“洪”、洪学智起到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来人说,这是奇迹!抗美援朝时,我们没有制空权,但我们硬是把美国人打到了谈判桌上。
“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吗?”
洪学智革命生涯几十年,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他的生活却始终很简朴,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留下了很多广为流传、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一床毛巾被“盖”了三代人,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一只柳条箱用了十七年,两双大皮鞋穿了三十载,不让女婿升官,严格要求子女,等等。
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洪学智定下了许多规矩,后来,被其下属概括归纳为“八条铁令”,始终认真执行,谁都不敢触犯,具体是:1、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2、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3、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4、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5、下部队就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6、就餐摆酒一律不喝;7、饭桌上不许有剩饭;8、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洪学智经常到部队、到地方去开展调查研究,遇到部队与地方领导送礼,他都一概拒收。他不收礼也不送礼。有一年春节前夕,工作人员善意提醒他,“您是不是也适当地给领导同志拜拜年?”他摇摇头、表示不妥,说:“首长们那么忙,有事在工作时间里就汇报了,没有必要在节假日期间再去打扰,人家也需要过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节日,我们不要去搞那些庸俗添乱的事情。”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逢年过节,他一定要去探望老帅或老帅的遗孀,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洪学智曾动情地说过:“老帅们为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洪学智每次到部队检查工作,都是到食堂与干部、战士一起用餐,并且主动结算费用。他一向坚持轻车简从,反对前呼后拥;招待用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规定,不准突破、不搞变通。
有一次,到总后的一个直属单位去调研。第一天晚餐,按正常速度上菜,两道菜之间相隔时间比较长。洪学智吃过四道菜后,说:吃饱了,起身便走。单位领导明知菜还没有上完,也不便明说,只好陪同离席。第二天晚餐,上菜速度加快了,不等洪学智吃饱饭,已经上了六、七道菜。洪学智问,昨天上四个菜不是很好嘛?今天怎么搞的?为什么要增加?
到了第三天晚餐,虽然还是四道菜,但是每道菜都换成了一大盘子,并且每一个大盘子里面都放了好几样菜,成了一个大拼盘。洪学智问: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吗?单位领导开始说有,但很快琢磨出这是批评的意思,便连声说没有了、没有了。
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让我吃好点、多吃点,是一片好心,但是菜多了,一是破坏了规矩,二是造成了浪费,三是有可能损害健康,何苦呢?随着物资的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人劝他不要太较真,可以变通一下。洪学智则说,不管物资多么丰富,社会风气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
洪学智平常迎送客人,都是自掏腰包,设家宴招待。一次,洪学智率团赴美访问,临行前,他把外交部领导请来商量访问的事情,总后领导建议公款招待一餐,洪学智硬是不同意,最后还是在家里设了便宴。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会客室放了一张圆桌后,师傅送菜都进不去,只好请客人代劳。
2000年,《洪学智回忆录》出版,作为晚年的一件大事,洪学智很高兴,准备设宴招待编辑人员。他谢绝了各种建议,不去宾馆饭店,也不去内部招待所,坚持在家里宴请客人。虽然没有名贵的菜肴,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真诚与热情。这顿饭,给所有在场人都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