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金寨电(首席记者侯震斌 特约记者郭永昌 赵建军 刘杰)大别山是革命的山,大别山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据相关党史书刊和档案资料记载,最早到大别山区领导、指导革命运动的先驱是恽代英同志。周恩来总理早期虽然没有直接深入大别山区指导革命运动,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这块红色的热土。
(黄埔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一、设立鄂豫皖 组建红一军
1930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在上海听取了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关于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随后,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鄂豫皖边区的工作,出席会议的有郭述申、许继慎、熊受暄等。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深刻闸述了鄂豫皖边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任务,当机立断地作出一系列切合大别山革命斗争发展实际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设立鄂豫皖特区,建立鄂豫皖特委,成立红一军,最终使鄂豫皖苏区得以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和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信,决定将湖北省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罗田、应山(后又决定增加黄冈、安陆),河南省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后又决定增加罗山),安徽省的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颖上、合肥等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建立中共鄂豫皖特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3月17日,中共中央又发出给湖北省委的指示信,决定由郭述申、何玉琳、王平章、徐朋人等9人组成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3月22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的指示信,进一步明确了鄂豫皖边特委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策略路线和工作方针,并对鄂豫皖边特别区的直辖范围作出补充规定。
1930年3 月20日,中共鄂豫皖边区代表大会在黄安县箭厂河(今属新县)召开。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大骏主持了这次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鄂豫皖边特委的指示精神,宣布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委员25人。由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何玉琳、王平章、姜镜堂、周纯全、甘元景、徐朋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郭述申任书记。
1930年6 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南部王家湾召开。来自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工农兵代表200多人,按照大会议程讨论了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等重要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决议。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这次会议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二、实行战略转移 开始进行长征
1933年10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派成仿吾向中央汇报工作。成仿吾从天台山高山岗出发,在陈先瑞、韩先楚、刘震等人的护送下,化妆为头戴礼帽的商人,先从广水车站乘上火车,而后经武汉乘船到上海,这时中央机关已迁往瑞金,于是成仿吾又辗转汕头、大浦、江州等地,历尽艰险,于次年1月11 日到达中央苏区瑞金。
1934年1月,周恩来在江西瑞金听取了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成仿吾关于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情况的详细汇报。中共中央随后即于2月12日发出《给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明确指出:“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去创造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6月1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给鄂豫皖苏区的军事训令中具体提出了向外线发展的区域,并通知“中央准备派军事干部来帮助你们的工作”。6月,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作出对鄂豫皖工作的指示。7月26日、29日和8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又连续向鄂豫皖省委发出《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秘密通知》、“补充训令”和“指示信”,要求组织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红军主力应光(山)、罗(山)以北更向河南发展”。
1934年6月,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指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程子华临行前,周恩来在瑞金召见程子华,深刻分析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形势和出路,详细阐明了中央关于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周恩来在对鄂豫皖工作的指示中说:“当前在鄂豫皖地区,敌占绝对优势,敌人用碉堡封锁线,把我根据地不断压缩并分割成几小块。敌人有‘驻剿’和‘追剿’部队,对我交替地攻击、堵击、追击。我们的根据地缩小了。红军不断伤亡,难以得到补充,也变小了。根据地发生了人力、物力的严重困难。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如果红军得不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继续削弱,以至被消灭,那么根据地也就没有了”。因此,“中央决定了,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根据地的敌军减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长期坚持,也就能够保存老根据地”。对于战略转移方向和创建新根据地的选择,周恩来明确提出:“根据地要选择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我党在群众中有较大的革命影响,或者是那里的群众容易争取;要具备便于我军作战、防御的地形和较丰足的粮食及其他物质条件。”(选自程子华回忆录《记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9月,程子华辗转千里,在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的带领下到达罗山县杨店殷家湾,受到鄂豫皖省委常委郑位三的热烈欢迎。11月4日,省委在商城县葛藤山(今属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行动时收到郑位三来信,得知党中央和周副主席已派程子华到鄂豫皖工作,并对今后行动有重要指示后,便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强行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线,于11月10日晚赶赴光山县西南部的花山寨与郑位三、程子华会合。
1934 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根据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省委一致决定:(一)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二)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三)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四)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花山寨会议还决定补选程子华为省委常委,并根据徐海东的建议,决定由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原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为军政委,戴季英任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16日,在中共鄂豫院省委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千年银杏树下列队出发,开始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三、整编红军队伍 奔赴皖东抗日
1937年12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精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共1万余人。
1938年1月18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到七里坪视察,检查红二十八军整训情况和东进抗日的准备工作,并具体部署了东进抗日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在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1938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团、3100余人。
1937年3月8日,新四军四支队召开东进誓师会,随后即分别从七里坪和信阳县邢集出发,成为首批奔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的新四军部队。
四、 心系鄂豫皖 亲临大顾店
1946年6月份以后,国内形势越来越为严峻,内战一触即发,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副主席肩负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托,以他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的卓越才能,为中原军区部队的坚持与突围,赢得反内战的准备时间,亲自奔走呼号于渝、汉、宁之间,并亲赴宣化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6年5月8日,周恩来到达宣化店后,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中:他深入指战员之中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实际情况;他召开军事调停会,向在场的30多名中外记者,列举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的罪行,紧急呼吁停止内战;他在文艺晚会上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中原军区部队问好,鼓励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战胜一切困难;他在中原军区司令部连夜召开会议,研究中原战况,分析敌我态势,部署中原突围,制定紧急预案。周恩来亲赴宣化店,使党中央关于保存干部精干队伍随时准备突围的指示得以顺利落实。中原军区抓住有利时机,有计划地安全转移了1000 多名伤病员,化装转移了上千名的干部,并复员安置了近万名年老体弱的战士,精干了主力部队,增强了战斗力,为胜利实施中原突围奠定了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