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谋复兴向未来
2025年8月12日拍摄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新华社记者 吴青昊 摄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林海雪原复原景观前,馆长范丽红难忘这样的一幕。
那是去年深秋,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中,在此久久凝望。模拟场景中的“白雪”不时飘落,伴着《露营之歌》的背景旋律,老人不自觉地轻声哼唱:“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当轮椅缓缓转向出口,他忽然回头问了一声:“现在的孩子们还愿意听这些老故事吗?”
站在近旁的范丽红没有多言,只用手轻轻指向不远处的《八女投江》巨幅国画,画前围拢着一群少年,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那不是愿意听的被动接受,而是想听懂的主动靠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先烈为国为家的信念,一代代刻进骨血。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有少年用稚嫩的笔触写下:“杨靖宇将军的棉袄破洞像眼睛,在看着我们成长。”那些浸着血泪的故事,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在他们的心中扎根。
8月22日至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中,一群来自香港青少年军总会的孩子身穿整齐制服,为市民志愿讲解烽火岁月的故事。光影之中,12岁的香港学生文信封对卢沟桥事变印象尤其深刻,他说:“没有先烈们奋勇抗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同期,延安革命纪念馆也首次将延安抗战文物与革命文物带入香港,联合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等推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展览分为“烽火抗战 民族觉醒”“延安声音 抗战洪流”“国共合作 并肩作战”“以史为鉴 捍卫和平”四部分,讲述中国人民从觉醒到全面抗战并最终胜利的历程,激发香港青少年爱国情怀。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将该展纳入百余所中小学校的专题教育。
万里之外,美国和加拿大主要城市的约250家影院,不断迎来观看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民众。
用影像对抗遗忘,架起连接过去与现实的“记忆之桥”。每一位观影者都在亲身参与一段关于民族与国家、人性与良知的深度思考。编剧张珂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历史真相更加清晰,让中国人民的抗争被世界看见,为构建更加全面、公正、以人民为主体的二战历史记忆贡献中国电影的力量。”
在华盛顿,有人用一声呐喊“日本道歉!”,打破放映结束后长达几分钟的沉寂;在纽约,有青年观众提出“所有人都应该看看这部影片并从中获得教益”;在洛杉矶,参与协助影片在北美地区宣发的埃切隆影片公司负责人表示,“它能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让他们珍惜和平,而不是转过身去,忽视曾经的苦难”。
“历史是相通的,具有共性。”美国华美协进社前社长詹姆斯·B·海莫维茨说,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铭记并理解这一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皱褶里藏着照亮未来的火种。”当少年在英雄故事里树立理想,青年在历史沉思中扛起责任,国际友人在共同记忆里守护和平,伟大抗战精神就有了最鲜活、最动人的延续。
互联网上、朋友圈中,中华儿女从抗战历史中找到的“答案”,教人读出激昂奋进的时代气韵:
“无比庆幸今天的祖国足够强大。”
“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唯有握紧手中的接力棒,让家国的力量代代相传,才对得起那些未曾见过今日盛世的革命先烈。”
…………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如同点亮一支民族精神的火炬。
我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把和平的种子撒进更多人心田,让中国人民的抗战记忆成为人类共同的和平镜鉴。
我们庆祝胜利,不是为了炫耀今日中国之强大,而是要把胜利的荣光熔铸成巍然屹立的灯塔,照亮再也不让苦难重演的未来。
山河作证!“中国排面”浩荡走过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东风-5C”冲上热搜和外媒头条,和平与富强的阳光,正照耀在每一寸曾被践踏的土地。
先烈笑慰!你们前赴后继的坚韧与勇敢,已化作接续奋斗的信念与力量,鼓舞着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行!
文字记者: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