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 特约记者赵建军 王红卫 郭永昌 郭立 贾海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大别山区为中心,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邻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响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视察时,就曾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随后,新华社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时,首称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我们认为,这个最高最新的论段,不仅是对金寨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也是对整个大别山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在这里,较早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特别是主要发生在安徽金寨地区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不仅一举成功,而且取得了全面胜利,组建了两支主力红军队伍。它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创建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党早期的革命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红三十二师成立不久就攻下了河南省商城县县城,这是红军在河南攻下的第一座县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迅速扩展和红32师解放商城县城的胜利,不仅使鄂豫皖人民深受鼓舞,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发出《告商城县全体同志书》:“商城的党和同志们能在艰苦的境况下面积极的奋斗,从分粮抗租的斗争发展到地方暴动,并在斗争中建立工农武装的红军队伍,于不久以前还占领了敌人反动统治的中心,解除了地主阶级许多武装,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这些英勇斗争的事迹和刻苦工作的精神,中央表示无限的欣慰和敬意! ……”。红三十三师也在成立后的第10天就攻下了安徽省霍山县县城,这也是红军在安徽攻下的第一座县城。
在这里,较早地建立了鄂豫边、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并且很快地统一起来,随后又与皖西革命根据地一起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实际就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苏区内建立了26个县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普遍建立了工会、共青团、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农民普遍分到了土地,兴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等军事工业和造纸、印染、五金、印刷等民用工业,苏区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这里,22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30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自1927年黄麻起义揭开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后,大别山区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不同时期、长达22年的革命武装斗争。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的战略位置仍然十分重要,它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目的地、战略转移的实施地、解放全国的重要后方根据地。自1920年初成立“中国革命小组”和“马克思学习小组”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别山区30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在这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及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据统计,从大别山区一共走出了2位国家主席、1位共和国元帅、3位解放军大将、13位上将、44位中将、200多位少将。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有5个县位于大别山区,分别是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原六安县)。
在这里,牺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组建了50支主力红军队伍,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先后有200万人参军参战、大多血洒疆场。据统计,湖北红安当时的人口约为48万,牺牲了14万人;河南新县当时的人口不足10万,牺牲了5.5万人;安徽金寨当时的人口约为25万,牺牲了近10万人。解放后,金寨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胜利后,分别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是我国早期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武装力量。后来又相继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及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队伍,仅带军字番号、成军建制的队伍就有11支。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就是在大别山区诞生的第十一军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直接接受中央军委的指挥。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长征红军队伍的重要发源地。全国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就有2支发源于大别山区。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一支是红二十五军。特别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造了很多奇迹、写下了“五个第一和唯一”,被称为“长征先锋”“百将之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我党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发源地。八路军第129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主要是由红二十五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主要是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这几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功勋。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发源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一共组建了红32师、33师、红25军、重建的红28军等12支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据统计,在2017年新一轮军改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12、13、18、21、38、39六个集团军里,仍然流淌着金寨红军的血脉。新一轮军改后,虽然集团军总数减少了5个,但是,血液里继续流淌着金寨红军血脉的集团军个数仍然是6个,他们与金寨红军有着渊源深厚的关系。可以这么说,以金寨为代表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的组建之源、血脉之源,人民军队的根源在此。
三、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大别山的山,是英雄的山,大别山的人民真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大别山人民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呢?是什么精神指引着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呢?我们认为,这一切靠的都是“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这种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在革命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军民始终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面对敌人反复多次的“围剿”、“清剿”,大别山军民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临危不惧、初心不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红色政权。面对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撤离的严峻形势,大别山人民依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送郎、送子当红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保证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血腥镇压、威逼利诱,广大党员、群众大义凛然、誓死不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面对组织的误解和蒙受的冤屈,革命前辈们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逆境不改初心、冤屈不变忠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开国中将林维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经历了从师长到伙夫、从伙夫到将军的特殊过程。艰难方显本色,曲折逾显忠贞,这就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牺牲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大别山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取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别山人民为治理淮河水患、支持国家建设,再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仅金寨境内修建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就淹没了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离开故土、移居深山。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舍小家、顾大家都是大别山人民的自觉行动,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一直是大别山精神的最鲜明特征。
“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所在。无数先烈闹革命、打天下、求解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有饭吃、就是为了让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兄弟能够过上好日子。大别山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百姓冷暖温饱放在心上,从最具体、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为了使贫苦农民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党领导广大军民建立了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和巩固鄂豫皖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根据地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
1941年至1943年,日军疯狂“扫荡”太行山区,实施“铁壁合围”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之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太行军民进入非常艰苦的斗争时期。尤其是太行军区一分区的斗争形势更显更为激烈和艰苦。时任一分区的参谋长、金寨籍老红军王远芬和一般干部战士一样,每天顶多只能配给半斤小米,掺上野菜可以吃两顿,半干半稀的吃个半饱。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王远芬依然向大家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学习和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去夺取胜利。”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经常到山上挖野菜充饥。冬天挖不到野菜,他就带领机关人员到几十里外的山村去买玉米核,回来碾碎充饥。尽管这样,当他得知地方上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后,他立即带头节省口粮、救济灾民,还带领干部战士帮助群众灭蝗、抗旱、翻地、种庄稼。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确保军民共渡难关,他和军分区的全体官兵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加紧开展大生产运动。王远芬还亲自带头上山开荒、种粮种菜,有效解决粮菜困难问题。
“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精诚团结、浴血奋战,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的艰难时期,金寨籍女红军林月琴等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金寨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红二十八军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住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使得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永远不倒!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人民军队对党的无限忠诚。西路军广大将士不畏强暴、舍身成仁,与“马家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悲壮的凯歌。一些被打伤打散的红军将士,怀着一定要“找到部队、回归组织”的坚定信念,历经千辛万苦、沿途乞讨回到陕北。在大别山区,还有很多整村整庄、整个家簇都参加革命、血洒疆场的红色典型,有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饶、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
解放后,大别山人民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时时处处听党话、步步紧跟共产党。自从有了共产党,大别山人民就自觉地听党指挥、永跟党走!这一点,既是大别山精神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必须长期坚持、永远不变的主题主旨。
由此可见,大别山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征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年代,她坚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仰,汇聚起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顺利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她是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是凝聚民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我们认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样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努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