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事求是新闻社河北讯《首席记者王红卫 苏月建》10月19日历史专刊河北武安报道 摘自《武安县志》
一、土山诚会起源
土山诚会供奉的是仙天圣母碧霞元君。有碑文记载土山碧霞宫始建于明朝隆庆元年,重修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另据东土山人郭坛锁介绍土山碧霞宫建于秦二世继位第二年,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传说由西土山村姓单、翟、郭、冯、韩、养几家大户在康熙初年朝拜北顶奶奶庙(北顶位于沙河市境内)许下宏愿,年年向奶奶朝拜,岁岁贡彩。至乾隆二十一年献彩,途中遇祸,误伤人命,惹下官司,几家大户很是苦恼,便拜请北顶元君为神,在西土山立行宫,岁岁奉祀,每逢贡彩必朝北顶。在经过元君同意后,元君亲点福地,约好金钗落地即为神坞。去请元君回来时,恰逢大雾,伴请元君的乡亲迷失方向,误行至东土山村东,在原有已经坍塌的圣母庙前,金钗换手落地,问明神意,会同东土山社首(村上管事者),在旧庙处新建碧霞殿宇,重塑金身,此后四方香客络绎不绝,神灵显圣无比,从此两村一社每逢辰、戌、丑、未和平之年举办一次诚会,即每三年会一次。土山诚会体现了两村村民祈求平安、社会安宁、村村团结、户户和睦的美好愿望,对当地社会和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起到强烈的道德教化作用,对认知和研究当地的民间信仰习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碧霞元君身世家考
据武安土山人讲,碧霞元君姐妹三个,分别为大姐云霄、二姐琼霄、三姐碧霄,对外均称碧霞元君;还有一个哥哥叫赵公明,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财神。赵公明在峨嵋山九老洞修炼,三个妹妹在离九老洞不远的三霄洞里修炼成仙,人们称她们为“三霄娘娘”。大奶奶现居住泰山,俗称“泰山老奶奶”。老奶奶的起源很早了,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太平御览》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久战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不胜。遂得战法焉。人首鸟形的女神虽然名称不断变换,但始终没有离开过泰山。宋代以后,碧霞元君的称谓才逐渐固定了下来。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乃七女中的修道成仙者。
武安碧霞元君的娘家在武安市内的菜园街,至今在菜园街有户人家仍然供奉着碧霞元君神位。碧霞元君的娘家姓赵,因此武安城里人可呼碧霞元君为“姑姑”,正是源于此。
碧霞元君的二姐琼霄娘娘现居河北昌黎县仙台顶,相传古时候,八仙中的张果老和曹国舅曾在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修行。后来封神榜上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神仙云游到这里,二姐琼霄看中这里优美的奇山异景,便想在这里结庐修炼,可是又顾虑到这里已有神仙居住,怕不能容身,于是聪慧的二姐心生一计,迫使张果老“谨遵雅命,物归原主”。从此仙台顶就归碧霞三姐妹了。姐妹三个数武安的碧霞元君的脾气暴烈。据说有一年土山诚会,村里的社首安排一个人出演翠妮的,但此人觉得男扮女装挺丑看,有点不大乐意。结果一出门便摔倒在地,还磕掉了两颗前门牙,此人起来马上祷告奶奶说愿意担任这个角色,终生也未敢把两颗门牙补上。还有一次村里的社首安排一个放羊的打彩旗。可放羊人没有当回事,结果他的十六只羊全白眼、口吐白沫躺在了地上。可把放羊人吓坏了,赶紧到庙上去祷告并求奶奶宽恕,他的羊才一个个的活过来。自此土山再无人敢把奶奶诚会的事不当回事。无论是远在千里之外作生意,还是在外做工的土山人,都要在奶奶生日之前赶回来,附则就会受到奶奶的惩罚。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三月十五日,生日这天凡是参加庆典的人员均为男性,原因就是女人身上的某些东西会破坏奶奶的法术。
赛祭活动一般为五天,即:启会一天,下请一天,迎神一天,享赛一天,送神一天。
1. 农历三月十七日下请:午后三点,帏亭、旗伞等执役人员及众乐户人员在神庙前集结,社首等主办人员向主神焚香敬酒献礼,众人四叩拜,主礼举行稳驾仪式(迎圣旨、迎印),并请碧霞元君阅兵。晚上敬请土地去完成邀请境内诸神共来赴宴的使命,也即土山人常说的“请贵宾”。
2. 三月十八迎神起驾,俗称“上香会”。午前,四拜三献毕,全部仪仗、銮驾、社火、鼓社按排定的顺序依次从东土山到西土山转街而行,浩浩荡荡,游街转巷,鼓乐齐鸣,最后把碧霞元君迎请至西土山塔坡庙前临时搭起的行宫稳驾。
3. 三月十九日享赛。碧霞元君从西土山塔坡庙前北街起驾,游西土山。午后稳驾到九龙庙,在这里要呆上一夜。
4. 三月二十送神。碧霞元君起驾排道,直接回东土山。中午稳驾到东土山药王庙,午后六点,主礼生“划坛”,按阴阳五行用麦麸划成符篆,念咒礼拜,蘸水弹洒,祈求风调雨顺。接着,前行致语祝赞,念道:“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归于秦,西汉东汉统于晋,南朝北朝起纷争,隋唐五代主兴替,宋元明清走马灯,黎民百姓免遭殃。赛罢了风调雨顺,赛罢了国泰民安,祝碧霞元君圣体安康。”之后,鞭炮齐鸣。接着由琴音赛社的琴师弹一首道家曲《澄清韵》,约五分钟左右。焚烧纸物,亭士将神位背转(表示送走),社众向主神叩拜,碧霞元君回宫入庙。至此,赛社活动全部结束。
1.头班少林 10.四路鼓社
2.二班少林 11.皮影社
3.三班少林 12.四班丝弦班
4.四班少林 13.拉花班
5.五班少林 14.二班新丝弦班
6.抬阁社 15.昆腔班
7.头路鼓社 16.落子班
8.二路鼓社 17.老丝弦班
9.三路鼓社 18.大赛班(琴音赛社)
近年又增加了一个吹船班,据说是为了纪念永年跑船班参加土山诚会而组织的班子。
武安土山的少林武术班与中国历史上的少林功夫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技法份拳术、棍术、枪术、剑术、技即散打、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
至于少林功夫何时传入武安土山,难于考证其确切年代。不过有土山人说奶奶庙前原有一块唐开元年间的重修庙宇石碑,照这样算来,少林功夫极有可能在唐开元年间或更早些时候就已传到武安土山。因为唐初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侣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唐建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这期间少林功夫在民间流传也就顺理成章。
武安土山鼓社以现代军乐队的形式出现在土山诚会中,服装颜色有草绿色、藏蓝、天蓝、白色四种,乐队人数多至30人以上,所用乐器有小号、长号、次中音扁键号、青年号,鼓类有大军鼓、小军鼓。最初的土山鼓社都是使用战鼓,使用军鼓和西洋乐器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武安土山的皮影社的表演技术已经失传,现在能够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仅是在1.5米见方的白布上贴着几个戏剧皮影供人欣赏。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武安土山的皮影戏应是清代传到武安土山,具体年代不详。
抬阁是民间花会中的一种造型表演,常在节日或庙会庆典中举行表演。
武安土山昆腔班与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昆曲有必然的联系么?如果要有传承的话,从明天启初年到清康熙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时期。剧作家的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完善,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武安的商人们经常来往于江浙一带作丝绸生意,在这个时期也会把昆腔带到武安传唱。由于昆腔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其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武安土山昆腔班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由于战乱频仍,已由原来的昆腔让位给后来兴起的武安平调戏。
武安土山落子班以表演武安地方落子戏为主。武安落子,又名落儿腔。落儿腔的形成应稍晚于昆腔。落子戏的行当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老生、老旦、花脸也有,女角一向由男演员扮演。
落子戏的剧目约有二百余出,多为反映民间生活故事。落子班经常演出的剧目如《借髢髢》、《吕蒙正赶斋》、《王大娘锔缸》等。
丝弦班所表演的丝弦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种,金元时代它便流行在豫北冀南。东至高阳、北至邢台、沙河、保定等地。乾隆年间,此戏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过艺。剧目相当丰富,约有500余出戏,既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又有蟒袍玉带的朝代大戏。表演朴实、敦厚,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其唱腔以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假声拖长,再缓慢下滑,时如波涛翻滚,时如烈马弛扬。产生出激越奔放、慷慨悠长之效果。常演的剧目有:《收陈鹏》、《金盆记》、《盘坡》等。清时武安一带的丝弦戏班演出还非常活跃,到民国战乱期间,一度停息。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偶有小丝弦戏班演出,如白鹿寺村艺人曹景北和李有福重新组班演出,并在原来的乐器板胡、二胡、轧琴及锣、镲、大铙的基础上,又配备了笙、笛,使其日臻完美,曾在武安城里演出显赫一时。而今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渐渐在武安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拉花属民间说唱舞蹈,旧时武安的拉花表演活动也非常频繁,在民国初就已经失传。最早出现可追溯到金元时期,据说,古时有个残忍无道的山大王,经常祸害百姓,抢劫民女,人们对其恨之入骨,都想除掉他。那年春节,村里选拔了一伙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人装扮成卖艺的农夫、渔夫、村姑、货郎、花童等角色,身着彩衣,手持精巧美丽的花扇、花伞、花瓶、花盆、霸王鞭、长棍之类的道具,暗中藏着武器,佯装途经山寨,故意惊动强盗,让强盗掠入山寨,深夜趁给山大王献艺之机,与被抢劫的民夫里应外合,杀了山大王,放火烧了山寨,解救出被困百姓。自此后,每逢年关佳节,村民们都打起花伞,拿起花扇,舞器花拐和霸王鞭,挑起花篮、花瓶,翩翩起舞,以示庆祝,这种风俗时盛时衰,一直延续到建国初,白鹿寺村赵家拉花还有传人,它的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富有内在韧力。男性动作钢劲挺拔,女性动作稳重尔雅,舞姿造型与舞蹈语汇的大与小、高与低、曲与伸对比性强,欲放先收和强烈抖肩的动作,留有元代蒙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痕迹。下肢动作,高抬稳落,有行走山路的鲜明特点。如今只有一两句戏词在民间流传:“孙膑上山骑青牛,手拿一对神仙拐,要与庞涓结冤仇”。拉花的乐曲使用管弦乐伴奏,曲调优美动听,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加进九音锣的音响效果,使其更有引人翩翩起舞之魅力。现在在武安已很难看到,而河北井陉县却把拉花艺术发展到了机致。
武安土山大赛班即琴音赛社。琴音赛社不但有古琴、古筝,而且所有祭神仪式都是由这个班的韩正岐来完成。三月十八进行请神和安神仪式,其中要用到一系列的仪式,如祝祷、供奉、供盏、奏乐等,还要把请来的神袛们都安置下来。祭神礼仪不胜其繁,每行香进表、供盏献食、伎乐表演以及举止言语、衣着装扮等都有一定之规。其中在神前“供盏”最见赛神礼仪特征。所谓供盏就是把供奉给神的食物依次进献的过程。每供盏,大殿前有主礼者喝礼,神位前有茶酒者执爵伺候,端盘盏和执帏伞者分南北两班排列,在前行和乐队的引导下依次而上,行香、叩拜、、供盏,如此者数次。
其中奏乐由丝弦班来完成,然后由五人敲击五面铜锣(名称为青铛弛)二十四下,音高各不相同。
祝祷由祝礼生也叫前行(音杭),由东土山村民韩正岐充任。据韩正岐说担任前行这一神职已祖传四代,他是祭神活动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头戴侯帽,身穿红色蟒袍,手执朝笏,凡行进奏乐走在大赛班队伍的前面;供盏时负责开呵立盏、致语祝赞。
韩正岐说他所扮的角色身份为“八千岁”。“八千岁”一词始于宋朝,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方,又称作八贤王。宋太祖去世时本来应该把皇位传于赵德方,但赵德方年龄还小,太祖就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匡义。于是宋太宗赵匡义封赵德方为八王千岁,赐其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使他的权力凌驾于诸王之上。
碧霞元君所请的贵宾都是那些神仙呢?他们依次是:
1. 童神:哪咤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一种说法说童神是西游记中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他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去落伽山请来观音菩萨,又让护法惠岸木叉借来李天王的天罡刀,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2. 河神:即黄河水神。河神的统一称呼叫河伯。河伯名冯夷,始见于《庄子》、《楚辞》、《山 海经》等。
3.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东原人(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4. 山神: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
5. 文昌神: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
6. 土地神:又称“土地爷”,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
7. 牛王:即牛魔王,乃魔界魔头,法力无边,和孙悟空曾结拜兄弟,牛魔王为兄,孙悟空为弟。
8. 灶君:也称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
9. 白眉神:明代妓院所供神名,其像白眉赤眼,骑马持刀。或谓此即黄帝是的乐官伶伦,仙号洪涯。妓女本隶乐籍,因而以音乐之神为保护神。
10. 城王:即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
11. 左门神:唐朝的尉迟恭,武艺高强,善使双鞭,日战三城,夜夺八寨,因功累封鄂国公。
12. 右门神: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唐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
13. 福神: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一说源于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为天官赐福之说;一说福神位唐道州刺史阳城,因其有抵制进贡株儒的善政,遂被尊为福神。
14. 财神:即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
15. 马王:就是灵官马元帅,是道教诸神中非常厉害的神将之一。马王爷的形象是三眼四臂,传说他有“妻财禄之祝,百叩百应”。
16. 钟馗:他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
17. 火神:名瘀伯,相传原始社会王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代高阳氏颛顼为君主后,封瘀伯于商丘,专管火种,称为火正。瘀伯死后,因管火种有功,后人便造庙称神为火神庙,凡用火之人,求者必灵。
18. 路神:即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
武安土山诚会唯一保存下来的文献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签谱》一书。文革期间全国各地红卫兵声势浩大的破四旧运动,土山也概莫能外,东土山的韩老让先生(已故)冒着被抄家被批斗的危险把签书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家人才敢把这本签书拿出来供庙上使用。
签书中有100签,结合四季中阴阳八卦变数,能问一万个事。可以这样说,碧霞元君就是凭着签书与百姓说话,为四方百姓排忧解难。这个功用对于推动文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关于土山碧霞元君整朝銮驾的来历
传说西汉文帝即位后,对其母窦太后非常孝顺。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邑东南)人,她出身贫寒,父母死的早,从小跟哥哥兄弟一起生活。多年的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使窦太后得了一种睡眠失调、休息不好的病。文帝很为母亲担心,宫里的太医也不知开了多少副药,太后的病就是不见好转。皇帝刘启于是悬赏民间有能治好太后病的人,正好碧霞元君一日路过京都时知晓了此事,遂变化为一个郎中揭皇榜进宫为窦太后看病。窦太后吃了碧霞元君的三副药后,三天就恢复正常。皇帝刘启看到母亲完全病愈,就想把碧霞元君封为太医,并赏赐她一大笔金银珠宝。可皇帝派人再找这个郎中时,人已经遍寻不见了。皇帝一着急,敕令各地州县画影图形查找此人,有查找不力的官员要严办。当日夜晚,碧霞元君给窦太后托了一个梦,说自己是碧霞元君,为太后治病纯属敬慕太后的人品,非为钱财官位,此次事件请皇帝不要惊扰地方百姓。窦太后第二天与皇帝讲起梦中之事,皇帝惊奇不已,最后娘俩商定赏赐给碧霞元君整朝銮驾以彰其德。
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或皇后出行才能使用銮驾,碧霞元君在土山诚会中使用整朝銮驾足见其身份之重,礼仪规格之高。
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演奏古琴时,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古琴的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古琴调式有三十五种,按五声音阶定弦。
自汉代起,古琴就经常与古筝、瑟、笙等参与雅乐合奏。琴音赛社在祭神活动仪式上要用古筝来演奏曲子,古琴在嘈杂的环境中音量太小。
武安土山诚会自解放初期至九十年代三十年间,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处于休会状态,致使许多的传统的古文化失传。譬如琴音赛社在明清时期都弹一些什么曲子,有哪些曲目都无从考证。
据武安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晓成保留下来的道教音乐文献有两册存世。一册为《早坛功课经》,一册为《晚坛功课经》。曲名有《澄清韵》、《举》、《双吊挂》、《小启请》、《普化诰》、《步虚韵》、《斗姥诰》等。
九、关于武安土山赛班及“贵宾”服装简介
武安土山少林班穿的是武术服,鼓社的人穿打鼓服,颜色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区分,分别为黄、绿、蓝、红、黑。
琴音赛社打执帏、乐队人员均穿黄色打鼓服,马术队的人员穿兵衣,其他像踩高跷、抬阁演员各自按自己所扮角色穿衣,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一下“贵宾”们穿的衣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因此“贵宾”所穿的衣服极易被搞错。戏剧行当有一句话叫做:“宁穿破,不穿错”。先说蟒袍,蟒袍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各自的意义;哪一类人穿什么颜色的蟒,都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黄蟒分为两种,一种是浅黄的蟒专为皇帝穿用,其他别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种是深黄色或杏黄色,这种蟒是亲王、太子一类角色穿用。例如“杨家将”戏里常见的八贤王,就穿杏黄色的蟒。
红蟒是表示庄严端重的色彩,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王侯、宰相一些角色穿用的。此类人物头戴黑相纱,象征人物位高权重。
如此说来,前行韩正岐按他所扮“八千岁”,就应头戴九龙冠,身穿杏黄色的蟒袍;若要表示这个角色位高权重,也应身穿红蟒,头戴黒相纱才比较合适。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而“贵宾”中的白眉神穿上白蟒就不合适,不能因为白眉就穿白衣服。按照演义小说中的秦琼的脸是黄色的,因此他穿得靠就是杏黄色的,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土山诚会中,门神穿软靠似乎比穿改良靠更合适,一则威风有余,二则因为改良靠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或番邦将官。钟馗衣由红官衣和三尖领、靠甲等两部分组成,以红官衣为主体,它的饰物不用玉带,而改系鸾带。火神的服装应穿红靠,火神庙中的瘀伯左手拿弓、右手拿箭,一个头、三面脸、九只眼,他显然是一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武将。
十、土山傩面具表现出祭神信仰的外化形式
神灵崇拜、附体信仰的有形化——“头颅-仪容崇拜”,这就是面具文化的观念的实体。
将神圣偶像的头颅的替代物——面具吻合于人的头部,会发生一种奇异的心理幻象,在自我知觉的水平上,实现两个灵魂的置换——即通俗所说的“附体”现象。通过这一有形的媒介,人遂化身为神仙。如民谚所云:“戴上脸壳就是神,放下脸壳就是人”。
面具的历史同它的观念来源同样古老。原始的面具虽无实物可鉴,黄帝时期“黄金四目”的蚩尤面具,殷周至两汉时期的青铜、玉石面具,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物证。传至现在的武安土山傩面具大量采用制作便易的纸制品,就隐隐暗示着祭神活动历史地流向普及、民间化和戏剧娱乐化的漫漫行程。
面具更多的是完全写实化、世俗化的肖像造型。端颜美髯的“门神”,面目狰狞的“钟馗”,方面大耳、慈眉善目的“和尚”,臻臻少妇似的“翠妮子”,神态俊美的“河伯”、憨态可掬的“城隍爷”……中国民间美术写实水平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由这些神形毕肖的“脸子”所代表。
十一、武安土山彩色土布折射出远古文化的内涵
武安土山诚会从三月十五这天起会,只要是土山十八班经过的街道都挂满了五颜六色土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中国织锦文化的一种传承。
《尚书.益谡篇》说:“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早期织布的功能,就在于饰美服装,它体现着审美意识的逐渐精致成熟,对应人类意识形态的趋于丰富。
从宋朝以来,皇室设置官府绣院,标志着刺绣艺术专业化、工艺化和宫廷化进程的升格。它加大了民间同专业刺绣的风格差异,但民间固有的群众性的纺棉织布传统,却未经动摇,五彩的棉线始终无分贵贱贤愚地装点着武安男女老幼的衣衾布帛。
色彩的简洁与鲜明对比、纹样的直线化、几何化是武安土山彩色土布主要特征。作为一种纺织产品,彩色土布的基本组织不过是由纵横垂直相交的经线和纬线构成。交织的经纬所呈现的微观的矩形网格就是彩色土布“语言”单位。例如商周时代的直线几何纹,最直接明了地适应利用而又投映着织物的网结构本质。
十二、武安土山的棉纺织业,则是作为元代黄道婆辉煌业绩的成果,于明清两代才普及兴盛的。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远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汉钟离、蓝采和、铁拐里。他们分别代表着:老、幼、男、女、富、贵、贫、贱。
圣人也是人,他们既不能高飞远举弃绝人世,那么何妨像山野村夫一样在这同一个朴素的道理所规范的天地间、水土中生活做人呢?千百年来横在圣贤与凡俗百姓间的天堑被填平了。
武安土山诚会中的八仙所表达得朴素真理就是:对于人类这一天地间的灵长之灵长,其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即使是极普通寻常的个体,也会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巨大潜能,只要他不缺少对自己灵性的自觉和实践勇气。由这样成员构成的集体,将有可能渡过任何艰难险隘所汇聚的汪洋大海,终抵彼岸。中国近古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融通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