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讯《首席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 刘锦华》10月27日金寨报道,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主要发源于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致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数过雪山、三过草地,鲜血洒满了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研读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史,追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故事,我们被这支队伍的英雄事迹、巨大贡献深深地感动着,被这支队伍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深深地震憾着……有时为之激动、拍手叫好,有时为之悲哀、潸然泪下……当我们看到红四方面军南下时严重受损、西征时壮烈牺牲的记载时,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的泪、在奔流!尤其是在西征途中,广大西路军战士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最终经过血战高台、倪家营等地,在没有救兵、没有供给、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几乎是全军覆亡。广大西路军官兵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与其他三支长征队伍相比,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伟大的红四方面军在全国红军队伍中是非常特殊的、英勇顽强的!贡献大、牺牲大,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一、 红四方面军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勇于探索、敢创新路,为长征胜利、中国革命胜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面对严峻形势、危急时刻,红四方面军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进行西征、转战川陕,成功地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且使之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大于母体(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保存了力量、赢得了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中央红军战胜多重困扰,完成长征任务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及时发动起嘉陵江战役,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在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为长征、为中央红军做出了积极贡献。
故事一:洪学智——接应中央红军作贡献
1935年7月,红四军政治部在黑水、芦花接到四方面军指示,说:中央纵队要经过黑水、芦花,要洪学智准备粮草,做好迎接工作,并负责接收中央红军的伤病员。
接到通知后,时任红四军组织部主任、金寨籍红军洪学智在全军做了动员,强调困难再大,也要保证中央红军的粮草供应。尔后,立即组织民运部、保卫部等机关和直属队,连夜出发,翻山越涧,打开了几个反动头人的寨子,筹集到几万斤粮食和几百只牛羊。
中央纵队先遣队到了黑水、芦花,给红四军政治部来信,让他们将筹到的牛羊、粮食送到红三军团转交。中央纵队到达黑水、芦花后,又让洪学智把筹措到的牛、羊、粮食直接送到中央纵队。洪学智前后共送去4批粮食、牛羊和慰问品,并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红军伤病员的转送和安置的工作任务。
在中央纵队离开黑水、芦花时,洪学智第一次见到了负责中央纵队粮草供应的刘少奇。刘少奇身材修长,态度和蔼可亲,见到洪学智很高兴。他紧紧地握着洪学智的手说:“洪主任,谢谢你了,也谢谢红四军对中央纵队的大力支持,你们送来的粮食、牛羊和慰问品,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二、红四方面军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显赫、功勋卓著
在这个方面,红四方面军主要是做出六大突出贡献。一是强渡嘉陵江,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二是打胜了包座战役,全歼了胡宗南一个主力师,粉碎了敌人企图困死红军于雪山草地的恶毒计划,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方针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实施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打响了天芦名雅和百丈战斗,顶住了蒋介石和川军40多万人的猛烈进攻,消灭了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四是及时地为中央红军提供准确的情报信息,保证了中央红军长征从不中埋伏。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对宋侃夫讲:“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呀!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这些都充分映证了蔡威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二台,对中央红军所作的重大贡献。五是有力地接应了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甘孜会师。六是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胜利地结束长征。
三、红四方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永跟党走的感天动地的历史史实,令人为之感动、为人动容,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扬。
(一)红四方面军的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无论遇到到什么困难、什么情况,广大官兵的决心不变,阵脚不乱,从容面对、视死如归。
1932年10月,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4个师由鄂豫皖苏区突围,经鄂豫西入陕,两越秦岭、涉汉水、翻大巴山,行程3000多里,歼敌八万,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2月下旬,转移到川陕边界,保存了革命力量,并随之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斗争。首先是进行了反对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战役;接着主动发起了仪南、营溧、重达三大战役;后来又打响了反对刘湘六路围攻战役。这次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艰苦的一次战役。四川军阀头子刘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纠集140个团的兵力,妄想在3个月内消灭红四方面军。对此,红四方面军紧编战线、集中兵力,克服人力、物力、兵力严重缺乏的突出矛盾,历尽千难万险、浴血奋战10个月,最终取得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1935年6、7月份,蒋介石调集川军各路,集中20万兵力,迅速压迫红军于岷江以西、企图困死红军。对此,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积极建议由红四方面军的30军、4军承担包座战斗的主攻任务。在歼敌过程中,战士们冲入敌阵,用手榴弹、刺刀和大刀同敌人进行厮杀,前仆后继,整个战场都展开了肉搏。特别是在最后一段的歼敌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洒下了红军战士的鲜血。有的烈士,一只胳膊被打断了,另一只手还紧握着大刀。他们吃的是野菜、树皮,奉献的是鲜血和生命,最后以千人左右的伤亡代价,取得了包座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困死红军于雪山草地的恶毒计划,打开了红军北上甘南的大门。这里,有这样几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故事二:李开文——“抛妻离子”去长征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时,时任红军担架员、后来成为中央特灶班班长、毛主席的炊事员、金寨籍红军李开文——“抛妻离子”去长征。
“队伍就从你家屋后经过,你也没有进家里向爱人告个别?”有人有点不理解。
“爱人?”李开文一怔。
“啊,我是说,你没去同老婆打声招呼?”
“没有。”
“来不及?”
“是不敢。”
“——为什么?”
“你想,”李开文说,“她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才十六天,我一进屋,准当俘虏。我这个人不怕白狗子的子弹,就怕老婆的眼泪。”
就这样,他心一狠,已经走到自己家屋后的竹园子里了也没停步。
谁知,他却被跑出来看过路队伍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八岁的李锦旭哭着、喊着,奔到他的跟前,说:“爸,妈妈天天念着你,等你回家呢!”
他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
“李班长,你还是回去看一下吧!”边上的担架队员也忍不住地劝他。
李开文这才停下来,回了一下头,望一眼哭成了泪人的儿子。但他马上又折过脸,走得更快了。他再没有停下,但眼泪已经把视线模糊了。
这时儿子疯了似的冲过来,一下抱住他的一条腿不放。李开文不由一惊,不敢再犹豫了,一脚把儿子踢开。
被踢了一脚的李锦旭,呆在了地上,他没再追。李开文也没再回头。就这样,他离开了板棚,离开了金寨,离开了大别山。
故事三:于 侠——与死神赛跑“八天零七夜”
1934年,在四川进行的反“六路围攻”中,时任红30军90师通讯排排长、金寨籍红军于侠经历了一场劫难,随之,他与死神赛跑了“八天零七夜”。在战役中,一颗子弹射入于侠的大腿,而当时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恰在此时,大部队要实行战略转移,伤员只能留在原地。大部队走了,负伤的于侠没有留下,没有药,没有粮食,于侠就凭着拾到的一根棍子,拖着带着子弹的伤腿,连走带爬地独自行军八天七夜,最终赶上了大部队。“是八天七夜,他记得非常清楚。”于侠的夫人薛翔记得特别清楚。
“长征,是和死神较量啊!”于侠常常对子女们讲起当年长征过草地时候的惨烈情景:“过草地的日子是伴着雨水度过的,草地里找不到干的地方,战士们整天泡在水里,几乎每个人都是浮肿的。晚上睡觉,没有地方容你躺下,连棵树都找不到,只能背靠背坐着。更可怕的是草地里的沼泽,一旦踩进去,救都没法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起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友被沼泽吞没。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大家的信念不改、初心不变,一直跟党走!”
故事四:滕海清——拄着拐棍追部队
1932年10月12日夜,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由广水至王家店一线越过平汉铁路。次日,就遇到卫立煌指挥的国民党军第十师、第八十三师和独立第三十四旅,以及胡宗南、肖之楚、刘茂恩、冯鹏翥、范石生指挥的五个师等的围堵。在13日下午的短兵相接中,时任红4军11师通讯队一排排长(“管营连干部的排长”)、金寨籍红军滕海清被对方士兵投来的手榴弹炸成了重伤:喷燃的火药烧肿了滕海清的眼睛,左眼几近失明;碎裂的弹片打掉了滕海清的两颗门牙,还击穿了他的右臂。
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三天三夜,仍未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堵。10月16日,张国焘决定:“为了保证部队轻装行军作战,营以下职务的伤员就地遣散,自找归宿;营以上的仍然用担架抬着随军行动。”
野战医院给营以下职务的伤员宣读了上级的决定,并发给他们每人10块银元。滕海清手里攥着10块银元,怅然若失地望着与自己同室住院的一位负伤营长随军转移。等野战医院人去楼空时,滕海清心中的酸楚不可言状,他心中明白,自己被“遗弃”了。
“我还要革命!我还要革命!”滕海清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不!我不能这样离开革命队伍!”于是,他借助微弱的视力,找来一根竹竿当拐杖,形单影只地出发,慢慢地向西走去,他要拄着拐棍追部队!
夜深了,滕海清赶上了后卫部队。得知野战医院在前面的山坡上,滕海清惊喜交集,嚷道:“我要找院长!”院长来见滕海清,拉着他的手说:“真的是你?!”
滕海清破口骂道:“我是通信队的,你竟敢把我丢下!”
院长解释说:“排长,你别生气。我实在是没办法,重伤员太多!”
“你少废话!我问你,现在怎么办?”滕海清问。
“上级的规定,我不能不执行啊!”院长如实说。
滕海清气愤地说:“那你就把我枪毙了算了!”
这时,师长倪志亮出现在野战医院的营地。倪志亮是听到骂声,寻声而来的。看到滕海清,倪志亮一切都明白了。倪志亮对院长说:“通信队的一排长(指滕海清)是管营连干部的,职务相当副团级!你要按营以上伤员待遇对待!”
于是,滕海清顺利地留在了野战医院里。一个月后,尽管滕海清的左眼还是失明了,但他右臂里的弹片则已取出,伤口也愈合了。滕海清开始考虑下一步行动“部署”:不能老跟着野战医院,要找到师部通信队。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滕海清就独自一人上路了,最终赶上了师部通信队。
故事五:郝 毅——爬着走上长征路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刚从鄂豫皖突围到湖北枣阳县土桥铺地区,又被敌人包围了,虽经多次突围均未成功。这时,方面军领导决定用两个团(其中有郝毅所在的少共国际团)的兵力,坚守一制高点,掩护其他部队突围。要求这两个团必须坚持守到黄昏时,才能撤退,然后去追寻大部队。在后来的战斗中,郝毅受了重伤。
郝毅是金寨白塔畈人,当时是寉邱县少共国际团的一名通信员。一天,不知过了多久,郝毅好不容易才睡着。突然,有一个伤员跑来叫醒他,说:赶快起来,到外面集合,走!郝毅想问,有没有担架?未等郝毅话说完,那个伤员就走了。
怎么办?房子里就剩郝毅一个人了,他还在叫担架来,可是叫了半天,一点动静也没有,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怎么办?没办法,他就用力往外爬,费了很大劲,才从病房爬到门口。往外一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怎么办呢?爬!郝毅受伤的左腿一点力气也没有,动一下就痛得难受。郝毅就靠两只胳膊和一条腿,爬呀爬,爬呀爬,爬了半天才爬到院子中间。就这样,郝毅爬着走上长征路。
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人,他见郝毅在地上爬,还拖着一条腿,就说:小同志,你就这样爬着走?怎么行?郝毅说我也没有办法,救护站的人也走了。他听说救护站的人都走了,他不说话了,转身出去了。完啦,又剩下郝毅一个人了,黑更半夜的,他往哪走呀?就这样,郝毅在那瞎摸瞎撞,沿着一条小道往前走。忽然,那位同志又来了,他说:小同志,我给你找来一根棍子,你就顺着这条小道慢慢往前走。郝毅正想说声谢谢,还未说出来,那位同志已经走远了。
看样子,情况很紧张,怎么办?有了这根棍子,郝毅就顺一条小道往前走。有了这根棍子,郝毅由“三条半腿”(实际上就是四肢,其中左腿负伤,不能站立,靠着三条半腿爬行)变成了“三条腿”(两腿加一棍),走路要比在地上爬着走省些力。可是这腿上的伤口,怎么办?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郝毅只有强忍着,别无它法。多少年来,郝毅一直都在说“难啊!三条腿走路难啊”。
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郝毅来说,从此开始了。
故事六:郝 毅——饿着肚子去行军
“你们还有没有饭”?郝毅两天没有吃饭了。十师的同志告诉他:你到伙房去看看。伙房在哪里?对方指了指。郝毅正在找伙房,号兵突然吹响了集合号,哨子也不停吹起来,快集合!快!部队集合好就整队出发了。郝毅虽然还没有找到伙房在哪里,但是不得不跟着部队出发了。一路上,不时地跌倒,皮碰破了、肉划伤了,鲜血染红了衣、裤。但是,那个时候,根本顾不上这些,一心就是想要跟上大部队。那里是敌占区,掉队了,碰上坏人怎么办?不管怎样,要忍耐,不管前面的大部队是不是十师,只要跟上红军部队就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郝毅已经是两、三天没有吃饭了,肚子饿得直直叫,但没有办法。只能记住要紧跟大部队,只能饿着肚子去行军。可是,由于郝毅带着伤、拖着棍,再紧跟也跟不上原先的部队——十师。有时正好碰到别人在吃饭,郝毅就走上去向他们要点饭吃,但是这样机会太少太少了。没办法,走在老百姓地里,碰到地里有什么就拿着棍子挖什么,红薯、萝卜、黄瓜、豆角、南瓜等等。那时,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有一次,碰到一块红薯地,郝毅便挖红薯,已挖出了一个,还想再挖两个带上。这时,前方突然来了一位肩上扛着一把锄头的老乡,郝毅以为是来抓他的,拿起小包就要走。老乡见他要走,就用手向他招招,意思是你别走。老乡慢慢地走过来、不像是抓人的样子。他来后也不说话,就用锄头挖几个红薯递给郝毅。不知为什么,郝毅当时一下子就向他跪下了,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郝毅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那位老乡用双手把他扶起来、把红薯给他,然后,又用手向郝毅指了指,意思是你走吧,不要停留了。郝毅接过红薯,放在挂包里,一拐一拐地走了,走了很远,他还回头看看那位老乡……
看样子,那位老乡也不过三十左右,是正常的庄稼汉、老实人。他为什么不和郝毅说话?可能因为那里是敌占区,他害怕有人告密,会吃官司、会倒霉的。郝毅心想,看来,敌占区的群众对共产党、对红军也是有好感的,否则的话,郝毅就不会有今天了。
故事七:郝 毅——拎着脑袋去冲锋
部队准备好了,出发!谁知,一出发就遇到了硬骨头,遇到的是敌人的强劲之旅,这一下子,双方就只有“硬对硬”了。经过几次交战,红军终于击溃了敌人。
郝毅他们所在的后面部队一拥而上,像缺了口的水库,口子越打越大。郝毅也紧跟着大部队前进。伤口痛吗?不知道,这时,郝毅一心想的就是冲出去才能活命,因此,郝毅是拎着脑袋去冲锋。过了一会,敌人发现了,高喊:共军跑了。敌军就从各个方面向突破口开炮。当时正值夜晚,炮弹打在石头上,到处开花。郝毅他们紧跟着部队前进,真的好像是《国歌》中唱的那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不进不行,敌人决心在这里消灭全军的,结果英雄们又冲出了重围。郝毅他们在前面猛跑,敌人就在后面就猛追,跑着跑着,敌人没劲了,红军的前进速度也就慢了下来。这时候,天早就大亮了,跑了一夜、又一天,有人说,这回跑了差不多有二百里,也有人说,一百五、六十里绝对是有的。
(二)红四方面军牺牲巨大、损失惨重、命运多厄、可歌可泣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两军混编、共同北上。不久,张国焘却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擅自率队重过草地,进行南下。在此过程中,队伍损失严重,付出重大代价,红军由南下的10万之众锐减为4万余人。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红四方面军的第5军、第9军、第30军共21800余人,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渡黄河。由于敌人过于强大、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经过征战厮杀,到1937年4月,西路军终遭失败,战死者7000余人,被俘者12000余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6000余人,回到家乡者3000余人、经过营救回到延安者4500余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仅有400余人的西路军指战员溃至新疆。这里,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故事八:李开文----草地行军、身捂湿柴
最难的,是没柴。尽管,草地上满眼是草,可那些草就像战士身上的军衣,整天裹着雾气,罩着寒气,湿漉漉的。甚至到了宿营时,也找不到一块儿干净地皮。再说了,草地上的天,说变就变,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没有走出草地。
进入草地不久,人们便发现,李开文很快变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浮肿得连走路也成了问题。但是,部队住下来之后,他的身体一下又变了回去,大家这才注意到,他的肚子不是浮肿,那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塞进自己的衣服里,他是在用自己的体温把那些湿柴捂干,赶到宿营时,好马上把军灶烧着。
于是在他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于是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李开文的名字,也就跟着他的火种,在红二十五军到处传颂!
故事九:皮定均---- 一个山药蛋 激励爬雪山
1932年,金寨藉红军战士皮定均随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苏区去四川,他是最早参加红军长征的战士之一。由于缺乏野外行军经验,皮定均没过多久就吃完了随身携带的黄豆干粮,可还剩下70多公里的雪山行程。副班长发现后,递给皮定军一个山药蛋,郑重叮嘱他要慢慢啃。第一次见到山药蛋的皮定均,很是宝贝地放在了袋子里,一会摸摸,一会拿出来看看。这枚“最宝贵”的山药蛋,激励着他一路爬上了雪山山顶。可是当他高兴地拿出那鸡蛋大的山药蛋与战友们分享时,大家谁都不愿多啃一点,只用门牙轻轻地咬了一点又还给了他。大家在这小小的山药蛋的支持下,鼓足精神走完70公里,度过了雪山山顶的漫漫长夜。
爬过雪山,红军立即迎来了战斗任务,要急行军突袭通江城里的敌人。可是快要接近敌人的时候,战士们因为缺少食物,体力不支。紧要关头,副班长拿出了最后一个山药蛋,让全班战士来啃。大家拿着山药蛋像接力赛跑一样,一个传一个,谁也不愿多咬一点,总是照顾后面的人,最后传到了皮定均的手上。一个小小的山药蛋,像一颗火球温暖着皮定均的心,让他看到了革命队伍的团结,也给了他火山般爆发的力量,跟随着部队度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口。
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雪山草地时,已经进入深秋,且军需准备不足,红军们的衣衫都很单薄,军粮供应也严重不足,在这期间,时任红30军89师长师部文书、金寨籍红军方子翼和战友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行军生活。有几次,方子翼都差点丢了性命,险象环生。
9月底,方子翼随同大部队到达党坝,他和战友们到一块土豆地里寻找残留下的土豆,好不容易挖到了一点很小的土豆,就用瓷缸子煮着吃。最先吃下去的几个土豆,味道真是好极了。可当意犹未尽的方子翼接连吃下两个很小的“土豆”后,灾难来了!他立刻感到满嘴发麻,想着珍贵的粮食又舍不得吐出来,勉强咽了下去。但紧随其后他就感到窒息,跑到河沟边用水漱口,足足漱了两个小时才开始缓解,差一点憋死。到底吃的是什么东西,方子翼一直也没弄清楚。
10月上旬,方子翼和战友们移驻卓克基。这里是红军北上时屯兵的中心区域,室内外均无粮食,他们饿得发昏,无法可想。方子翼他们住的房子是三层楼,上层供佛,中层住人,下层厩马。方子翼在上楼梯时看到马厩墙角堆着马粪,心想:藏族用青稞喂马,马吃料嚼得不碎,马粪中一定有未消化的青稞,淘出来不是可以吃吗?于是,方子翼就把它弄来淘洗干净,果然淘出一些青稞,把它煮了和战友分着吃了,又解决了一天的饥饿。
故事十一:方子翼——踏冰卧雪冲向前
人们常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仅仅是一方面军的路线,其他几路红军所经过的长征路线远不止这个数字。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三次过雪山草地的比较多,四过的相对比较少。方子翼他们正是少数一批前后经历了四过雪山草地的红军。而在四次过雪山草地的长征中,要数第二次和第四次最为艰苦,由于准备不充分,缺衣断粮,而且要翻山越岭,可以说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与死神作斗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后,蒋介石忧心如焚,组织了大批军队挥师北上,全力剿共。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由黄河西岸的红军西进,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西路军”,在河西创立根据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打了半年的时间,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歼敌25000余人的战果。但由于孤军无援,再加上部队的武装力量较弱,弹药不足,不得不进入祁连山,也就开始了方子翼他们的第四次爬雪山过草地。
与前三次过雪山草地相比,因为承担着一边战斗一边转移的任务,部队遭遇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弹药的补充、伤病员的护理都是大问题。有几次战斗,全体指战员几乎全凭借着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数次突破重围,继续前进。
方子翼和战友们从战场上下来就进入祁连山,顺着冰河沟溯流而上,20天什么食物都没吃,渴了吃口冰,饿了也吃冰,白天踩着冰前进,夜里枕着冰睡觉。由于大家都是一身单衣,手背、足背和大腿都冻裂流血,几乎麻木。夜晚在山边露宿,没有铺盖,不敢睡觉甚至不敢坐下,只能站着跺脚,防止冻僵。加上高山缺氧,呼吸困难,头昏脑涨,浑身无力,两腿难支,大家全都变成了“四肢着地”,匍匐前进。爬在陡坡处,不时有人马坠崖,在山脊处有不少同志牺牲。
等到下了祁连雪山,来到青海草原,原本以为会迎来居民和粮食的红军战士,再次失望了:这里既无居民,也无粮牧,有的还是漫天的冰雪,一路上还是吃冰、踏冰、卧冰。由于方子翼脚上的草鞋已经散架,只好光着脚走路,脚底被草根冰碴子扎破,脚背冻裂流血,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一直挨到马兰大坂。在那里,方子翼向牧民要了一块毛毡,缝了一双“毡鞋”,缓解了一下脚的痛苦;剩下的毡子,他白天披着挡风,夜间再当被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与前三次相比,方子翼他们的第四次过雪山草地,虽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只翻一座大山,但是,在黄土高原和冰川上的这次行军,缺衣缺食,不停作战,比前三次都要艰苦。不过,红军战士都是好样的,坚定的革命信念鞭策着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四过雪山草地之后,方子翼他们也迎来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进入新疆,学习飞机驾驶技术,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代飞行员。
故事十二:但远嵩----因祸得福拣条命
当年红军要爬的雪山是一座连着一座,有几千米高,山下是峡谷森林,山上是终年积雪,有的地方积雪厚达几十米。雪海茫茫,望不到尽头,好多天都看不到一片没雪的土地。红四方面军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翻越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时任红9军电话排排长、金寨籍红军但远嵩,印象最深的是翻越党岭山。党岭山位于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主峰海拔5400米,终年积雪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如注,时而冰雹雪崩。当地老百姓这样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可想而知,翻越党岭山是多么的艰难!
一天,但远嵩所在的部队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上冰封雪锁,山势陡峭。雪山上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白雪反光十分强烈,人们无法睁眼,但远嵩红肿多日的眼睛更加疼痛。大家沿着前面部队趟出的冰雪路,在崎岖蜿蜒的雪路上一个跟着一个地艰难行走。越往上走,山势越陡,积雪越厚,空气越发稀薄,连呼吸都非常困难了。好多同志因为疲劳、饥饿而倒了下来,而这一倒下,就成了冰雕,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到山顶时,忽然起风了,顷刻间,狂风大作,并卷带着大片的雪花和冰雹。这时,有人向天空开枪,一阵枪声之后,密集的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小的如黄豆,大的如馒头,根本就无法躲避,许多人被砸得头破血流。但远嵩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保护好身上的通信设备。于是,他赶紧从背上放下设备抱在怀里,并弯下腰用身体挡住冰雹。忽然一个碗口大的冰雹砸到他的头上,一个踉跄脚一滑,他滚到了几十米外的一个山沟里。他坐在山沟里,眼睛流着血,什么也看不清,摸摸怀里的设备还在,他才放下了心。忽然,对面传来雷鸣般的响声,天地震撼、地动山摇,但远嵩抬头一看,雪崩了!就在自己刚刚滚下山沟的那个地方雪崩了!正在那里行走的上百名战友顷刻间被雪崩吞噬了……但远嵩因祸得福、鬼使神差般地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故事十三:但远嵩——为救战友险丧生
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几位四川籍的战友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解下自己的绑腿带,向但远嵩和小严扔过来,并让他们绑在自己的身上。几个战友小心翼翼地拉着绑腿带,缓缓地移动着,经过大家艰辛的努力,最终将两人救了上来。
故事十四:好战友——壮志未酬身先死
部队过草地前,有的准备的是青稞麦炒面,有的来不及磨面就带着青稞麦。当时的环境,大家都知道,多节约一点粮食,就多一点生存的希望。于是,同志们都尽量地节省,即便如此,准备的干粮很快也就吃完了。茫茫草原,渺无人烟。粮食没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树皮充饥。有一天,到了宿营地,同志们挖了野菜交给老赵。大家又渴又饿,等了好一会还没见老赵喊开饭。忽然,传来了孩子凄惨的哭叫声,但远嵩和几个战友急忙跑过去,只见老赵口吐白沫、面色发青,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眼睛还在一直看着孩子,手里攥着野菜。这时,大家都明白了,老赵是吃野菜中毒了!原来,大家每天挖回来的野菜和草根,老赵都要先自己尝尝,没有毒、没有问题的才煮给大伙吃,以确保同志们的生命安全。大家试图将老赵嘴里的野菜弄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但远嵩握着老赵的手,流着泪说:“你放心,我们一定把孩子活着带出草地。”听了这句话,老赵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随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故事十五:但远嵩——多位兄弟献生命
故事十六:陈映民——追赶路上丢孩子
女红军陈映民,是金寨籍名人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到大巴山,历经了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多事之秋,红军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部队,以及随军跑反逃难的苏区群众,如同潮水般由皖西涌向鄂东。当时,陈映民二话没说,急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随军征战……
这支最初由数百名老百姓自发形成的随军“跑反队”,由皖西北跑到鄂东北时,就剩下数十人了,沿途因饥渴和疾病掉队的不少。跨越平汉铁路时,仅剩下十七、八个人,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拖累的青少年女性。名为“跑反队”,这时已完全改变了随军跑反逃难的性质,成为一支自觉地追赶红军、争当红军,一路上劝阻不住、驱赶不散,也拖不垮、累不死,并且誓与红军同生死、共存亡的女中豪杰--响当当的一群红色娘子军!
陈映民母子二人,当时就在这一群没有被编入红军序列的青年妇女中,和她们一起,一步不停地向前追赶……
路上,林月琴、刘伯兴两人,成为大家公认的义务领导者。刘伯兴身体很棒,胆子也壮,腰里别着一支驳壳枪,虽然没有子弹,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童养媳出身的女游击队员,自告奋勇充当警卫,宿营时招呼大伙睡在一起,轮流进行放哨。行军中,她叫大伙跟着她走,如果发现敌人,就叫大伙不要惊慌,看她的手势动作行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能说会道,就主动承担沿途的联络交涉工作。
林月琴、陈映民两人刚开始并不认识。林月琴曾在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里学习过,所以她们在一起交谈时,林月琴讲到斑竹园妇女讲习班陈觉民的名字时,她们就认识了,相互间也感到特别亲热。对陈映民来说,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沿途不仅有林月琴作伴,还能够帮助照看她的孩子。
1986年,林月琴撰文回忆说:“在我们这支跑反队伍中,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她就是陈觉民的妹妹陈映民。我同她过去并不相识,但由于陈觉民这个关系,就感到亲热多了。当时,因为没有编入红军单位,我们还没有依靠,没有粮食供应,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我们轮流背着、抱着他。到了宿营地,便七手八脚地为他张罗奔忙,有的拾柴烧火做饭,有的帮忙照看孩子,有的去老乡家先给孩子要点吃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又渴又饿,十分疲劳,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乡们,看到我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一个孩子,都表示惊奇和同情,有的说我们怪可怜的、挺辛苦的,有的还要我们把孩子留下。但是,孩子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的确十分艰苦、劳累,但我们决心依靠大家的力量,带好抚养好这个孩子。”
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没有看管好,孩子从众姐妹的眼皮底下丢失了。孩子是怎么丢失的,陈映民的回忆只是三言两语,说是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她“三岁的孩子吕美成丢失了”。而林月琴的回忆却截然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林月琴回忆说:
“那是在湖北境内,一天下午,大家都疲惫不堪。把孩子背在身上,或抱在怀里,就像铁块似的沉重,大家你传我,我传她,不断倒手替换。就在这时,有个农民打扮的老汉,当着我们说:你们都走累了,我来帮你们抱抱孩子吧!说着,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一路上,他走得越来越快,我们紧撵慢撵,还是没有撵上。到了宿营地,我们分头到处寻找,都没有找着,孩子还是丢失了。陈映民伤心得很,痛哭不已,我们也都难过得直抹眼泪,并劝她不要过分伤心,要保重身体,坚持到底。……”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因战事紧张,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在林月琴等人的劝说下,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陕边转战途中,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与其丈夫吕绍文一起并肩行进。而林月琴、刘伯兴两人,当时也被收留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正式回归到红军队伍之中。
10月20日,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江西、湖北、河南、广东、湖南等十二个省级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两万五千里,同升一面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现场直播活动在金寨红军广场举行。同时,在安徽广播电视台设立直播室,开展访谈,通过连线方式,与现场活动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图为直播事访谈情景。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从此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当时,随军渡江的女红军约在3000名以上。
长征中,陈映民随同省委领导机关行动,仍担任妇女部副部长。1935年5月,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红军女将张琴秋,因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的整编方案未能实现,遂调任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在张琴秋的领导下,陈映民的思想更加活跃,竭尽全力地从事本职工作。西渡嘉陵江后,红军每攻占一座县城,或驻扎一处乡镇,她就带领妇女部同志开展妇女工作,在当地组织妇女协会,建立县一级妇女部。四方面军到达雅安、天全、宝兴、芦山等县,她在组建各县妇女部的同时,先后还兼任过天全、芦山两县妇女部部长。1936年春,她从基层调回省委组织部,从事党的组织工作。
长征中,陈映民和她的丈夫吕绍文,虽说同在一个方面军,但却难得见上一面。据陈映民回忆,长征到达甘肃境内时,她的丈夫吕绍文英勇牺牲了。而那两个小叔子,二弟吕绍武(时任三十一师司号连连长)、三弟吕绍全(时任特务连排长),先后都在战斗中牺牲,为革命献身。
故事十八:郝毅——险把人头当石头
故事十九:于侠----漫山斗笠埋忠骨
“还有一个镜头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雪地上遍地的大斗笠,每个斗笠下面,就是一条人命。”因为,“很多参加长征的红军是南方人,有带斗笠的习惯。翻雪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没顶的雪里,再也出不来。”于侠曾经告诉子女们,当他爬上雪山时,“站在上面往下一看,结果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斗笠,要知道,每个斗笠下面,都是一名牺牲了的战友啊!”
(三)红四方面军铁心跟党走、永远不回头
红四方面军大多数翻雪山、三过草地,还有部分同志四过草地。尽管遇到的十分恶劣,遇到的困难十分巨大,但是没有人打“退堂鼓”、吃“后悔药”,一心一意跟党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红25军军长、政委吴焕先,其父亲、哥哥、嫂子、侄女等5人同时被敌人杀害。但是,吴焕先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寻找战斗的方式方法。他用自己的牺牲和自觉,为创造苏区“新社会”作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贡献。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时,红军将部分后勤人员进行遣散。时为红军服装厂工人的女战士、后为罗荣桓元帅夫人、金寨籍女红军林月琴,为了当红军,带领10多个女孩子,从金寨一直跟到川北。面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南下行为,广大官兵一致反对,一致要求跟随党中央。林月琴对张国焘的飞扬跋扈和另立“中央”感到十分愤怒,在康克清的帮助下,她勇敢地与张国焘作斗争。1936年秋,在洮州召开的“西进”动员会上,素有“小钢炮”之称的妇女独立师妇女部部长刘坚直接站出来反对张国焘的“西进计划”。她说:“从军心看,广大指战员一致要求共同北上抗日,同意‘西进计划’的只是少数人,如果一意孤行,必然会导致部队的思想混乱,影响军心稳定。从物质条件讲,现在御寒品和粮食都少得可怜,即使不被敌人消灭,自己也会冻死、饿死,我们应该北上才对。
故事二十:皮定均——-反对分裂、维护团结
皮定均的女儿皮卫华告诉我们: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活动及其造成的影响,既是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影响着包括父亲在内的一大批红军指战员。
1935年春,父亲参加红四方面军发起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他先后担任合并后的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第一营营长、红军大学教导师第二团团长。8月,红军总部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借口葛曲河涨水难渡,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擅自命令左路军全部和右路军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再过草地。张国焘到处开大会,做报告,发文件,散传单,大肆煽动,反对中央。到10月5日,张国焘认为时机成熟,在松岗附近的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央”。
当时,随左路军行动的红一方面军同志,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对红四方面军中一些攻击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行为也大为不满,两个方面军的同志之间有着严重的分歧和隔阂。两军不和的气氛也笼罩着红军大学,影响到父亲所在的教导二团。
父亲率领的教导二团学员全是红四方面军的师团营连干部,有些人因受张国焘一伙的欺骗宣传,也跟着反对党中央和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针对这一问题,刘伯承等同志多次找父亲谈心,启发他带头认清方向,反对分裂。父亲很快识破了张国焘的野心,坚决地站到党中央一边。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连续发起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和百丈决战,部队伤亡很大,被迫转入守势,证明了张国焘南下方针的严重错误。父亲不分昼夜、深入各营连学员中做工作,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和机会,用南下碰壁的事实,积极向学员们宣传正确的方针,批判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他的带动和教育下,教导二团中原来受欺骗宣传、有错误认识的同志,很快地觉悟了,认识到分裂主义的危害,坚定地站在党中央一边。
教导二团的觉悟,又带动红军大学全体师生的觉悟,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红四方面军的觉悟和认识,促进了两个方面军的团结,有力地制止了张国焘煽动的反中央逆流。
最后,在广大指战员的一致反对下,张国焘不得不放弃他的西进计划。
在西征途中,尽管牺牲巨大、前途未知,但是广大指战员仍然决心不改、坚持到底。古浪战役中,一次性伤亡2000余人,参谋长陈维栻及一个师长、一个师政委及大部分排上干部全部牺牲。包座战斗中,著名的“夜摸将军”、屡建战功的4军10师师长王友钧端起机枪、架在警卫员的肩膀上,向敌人展开猛烈射击,最后不幸中弹身亡,牺牲时年仅24岁。后来,中央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就地创建根据地。面对进不进、退不退的全局,尤其是面对语言不通、文化不通的危险境地,红四方面军毅然就地展开大规模惨烈战斗。最后在没有救兵、没有供给、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基本全军覆没。就这些剩下的少量的溃败不堪的指战员又组成“新兵营”,为新疆送去革命火种。后遭新疆军阀的大肆逮捕、关押和残害,直到1946年才得以解救。即使如此,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官兵依然是积极发奋努力,用生命和鲜血践行忠诚、无私奉献。在西路军惨烈的征战中,大批金寨籍红军将士血洒疆场,被打伤或被打散,但是,他们都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从甘肃沿途乞讨回到陕北。开国中将林维先,1933年21岁时就任红82师师长,被打成改组派后,在公审大会上,全师战士为他求情,最后被开除党籍,下放到苦工队当苦工。面对冤屈和困境,林维先始终对党坚信不疑,带着苦工队用扁担同敌人作战,最后重新得到组织的信任,又从战士开始起步,直到营长、团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金寨籍将军洪学智,我军唯一一位两授上将军衔的将军,他的一生“四起三落”,曾因“彭德怀事件”受牵连,46岁的他从总后勤部部长降为吉林省农机厅厅长,后又下放到农场,长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洪学智仍然坚信党、忠于党,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最终得以平反昭雪,重任总后勤部部长,并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今年1至9月份,金寨县共再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发宣传2支长征队伍的文章300余篇。
(四)红四方面军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必须认真研究、积极传承
红四方面军这支金寨的、也是六安的、安徽的红军队伍,为长征、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惨痛代价、做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历史辉煌、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有很多精神应该弘扬,有很多基因应该研究,有很多红色应该传承。比如:
1、鲜明的大局意识、勇敢的牺牲精神。像前面提到的,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中央红军战胜多重困扰,完成长征任务;主动作为、牺牲奉献,积极做出六大贡献,等等。
2、顽强的拼搏意识、开拓的创新精神。比如,及时实施西征战略,适时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等等。
故事二十一:曾绍山—— 受命组建巡逻队、冒死出城搬救兵
1929年6月,金寨藉红军曾绍山,被分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当勤务兵,不久调到红三十二师师部当传令兵。1930年9月,曾绍山被调到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当班长。其间,曾绍山参加过金寨、麻城、新集等战斗。因他作战机智勇敢,于1932年3月被提拔为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副排长。1932年10月,曾绍山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陕。1935年春,曾绍山调任红四军第十师司令部侦察参谋。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作为侦察参谋的曾绍山,总是带领侦察人员,历尽艰险打头侦察探路。三过草地后,红四军第十师于1936年9月来到甘肃南部一个叫旧城的地方。
红十师在这里一边休整、一边侦察敌情,为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曾想,进驻旧城的第三天,马步芳的骑兵旅从临夏、夏河赶到旧城,把红十师团团包围在旧城内。
红十师组织部队进行反击,打了三天三夜,突围始终未能成功。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志、参谋长范朝利等师领导在城墙上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冲出城外反击的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一个长满络腮胡子的马家军,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把负重伤的红军战士剥光衣服,推到碉楼顶层平台上,一个个活活地砍死。师领导气得发誓要为指战员们报仇,但苦于被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包围着,根本无法冲出去,而且马家军正组织力量进行攻城。
固守待援!师领导下了一道特殊命令:“从师机关、直属队及交通侦察队中,选拔一批人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突击队,每人带一支驳壳枪,背一把最好的战刀,带上充足弹药,由曾绍山带领,不分昼夜在城墙上巡逻,发现哪里危急,就赶到哪里去支援守城部队。”
当晚,曾绍山就组织了有侦察兵、传令兵、马夫和理发员参加的巡逻队在城墙上巡视。巡逻队给部队很大的鼓舞。忽然,城北传来消息,说马家军开始攻城了。曾绍山立即带着巡逻队赶往城北,看到马家军已经爬上城墙,下面还有许多马家军抬着梯子继续靠上城来,城外的一片房子被马家军点着了火,火光照亮了半边天。事后,曾绍山回忆说:“当时,我手一挥,喊了一声‘打’,巡逻队的人员全部扑上去,子弹打光了,我们就举起大刀砍,刀刃砍卷了,就搬起砖头砸。靠城墙有一排破旧房子,我们把砖头、梁柱拆下来,搬到城墙上,用它们来打击敌人,砖头、滚木像下雨般飞向敌人堆里。”
经过十几分钟的血战,马家军终于被打下去了。这样的激烈血战,一直持续了五个昼夜。马家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红十师的处境越来越危急。战士们身上子弹所剩无几,粮食也吃完了,伤员不断增加。最令人焦虑的是早在战斗打响后的第二天,在旧城的红十师与上级红四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电话联系就全部被切断了,红十师部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傍晚,曾绍山走进指挥所。师政委叶道志正在屋里焦急地来回踱步,师长余家寿左臂负了伤,脖子上挂着一条沾满血污的绷带,正伏在桌子上看地图。叶道志见曾绍山走进来,立即停下来,严肃地说:“曾绍山同志,你来得正好,我们决定再派几个干部带领一支部队突围,不论多么困难,一定要设法冲出去,与总部取得联系,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曾绍山说:“干部们经过几天几夜苦战,都累垮了,还是让我去吧。城外的地形和城里的情况我比其他同志熟悉,一来出城比较有把握,二来也便于向总部汇报情况,再说新城又不太远,最多一昼夜就赶回来了。”
叶道志沉默着,余家寿抬起头来,说:“我看让曾绍山同志出城可以!”
曾绍山立即赶到交通侦察队挑选人员出城。他只选了两个人,一个叫魏生友,一个叫苟元书。当晚后半夜出城的时候,叶道志亲自来送行,一看就三个人,问曾绍山是不是人太少了!
曾绍山说:“吸取前两次的教训,我才决定只带两个交通侦察员。我想,这样做,一来不影响城内的战斗力,二来人少目标小便于隐蔽。”
守城门的战士,搬开堵城门的沙包,伏在门上听了一阵后,才轻轻地把门开了一条缝,曾绍山等三人迅速出了城门,顺着城墙根向东爬行了100多米,在一段土坎下伏下来。
曾绍山带着苟元书和魏生友,朝着城外一间平房和一个碉堡之间的空隙慢慢摸过去。凭着身上的伪装掩护,曾绍山他们三人越过了城外第一道警戒线。他们把身体紧贴着地面,时而匍匐向前,时而低姿跃进,经过无数的洼地、田坎、刺丛,向第二道警戒线爬去……
几经凶险,九死一生,他们三人终于来到新城。可是来到城下时,三人却大吃一惊,只见城墙上贴着国民党军的告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出发前,师长、政委明明分析说新城驻着友邻部队啊!
在城外一位老乡家,他们终于弄清了情况。原来新城的红军在上午撤走后,马家军的骑兵就进了城,又是烧又是杀,老乡的儿子因为给红军带过路,被马家军用马刀劈成了两段。
听完老乡的话,曾绍山像是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凉了半截。三个人沉默了半晌,苟元书抬起头来,问道:“怎么办?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曾绍山站起来,一摔帽子说:“走!再往东走,一定要追上部队,他们一定还没走远!”
绕开城墙,曾绍山他们又出发了。刚出城不到两公里,迎面来了一支骑兵队,眼前是一马平川,没有一块可以隐蔽的地方,骑兵队立即发现了他们三人,纵马奔来,马蹄扬起的灰尘,遮住了昏暗的天际。
曾绍山他们三人立刻抽出了手榴弹,准备同遭遇的骑兵作最后的搏斗。骑兵队愈冲愈近,看来有30多个人,手里挥着雪亮的马刀。
曾绍山心里想,搬救兵的任务完成不了了,只好拼死几个赚几个了!
这时,骑兵队领头的一个大个子突然勒住马,挥手喊道:“不要开枪!你们是干什么的?”
曾绍山的思绪被这满口的大别山方言拉了回来,心里怔了一下,正要答话,魏生友抢先操着大别山的六安腔开了口:“我们是旧城出来的,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领头的大个子听到了乡音,对曾绍山他们打量了半天,笑着跳下马来,说:“同志们,是自己人!我们是九军侦察排的,来增援你们的,你们辛苦了!”
第二天拂晓,曾绍山三人带着救兵赶到旧城。红九军指战员催动战马,排山倒海地向马家军冲去,雪亮的马刀上下飞舞,杀声震天。
在旧城内的红十师指战员听到城外的喊杀声,知道援兵来了,个个精神百倍,向城外冲杀出来。
红十师安全脱险,顺利到达陕北。曾绍山此次荣立大功一次。
3、强烈的团结意识、伟大的集体精神。
官兵团结胜兄弟、上下齐心度难关。比如,之前提到的但远嵩草地舍身救战友,但远嵩的战友、炊事员老赵为了兄弟身先死的故事外,这里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故事二十二:皮定均——棉被送给小战士
当年红军长征路上过草地时,有个姓方的战士连饿带累走不动,就把背包丢了。晚上,皮定均查铺时发现战士没有被子,一个人蜷伏在土堆旁,皮定均便将自己的被子拿来盖在战士的身上。小方吃力地摆着手,低声说道,“我已经快不行了,不要冻坏了首长。” “没有战士,哪来的首长?”,皮定均坚持着往他身边一躺,用被子盖住了两个人说:“我俩一块儿睡,这该行了吧。”这样,两人相互依偎着取暖,抵御着草地上的严寒。一觉醒来,天已微明。推了推身旁的小方,皮定均发现他已经牺牲了。皮定均站起来,细细地把小方的遗容整理了一番,然后默默脱下军帽,向他深深鞠了一躬,继续途……
故事二十三: 洪学智----官兵情谊胜兄弟
长征途中,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率红4军政治部在从黑水、芦花向班佑前进的路上,要经过数百里茫茫无际的草地。这里,渺无人烟,沼泽遍布,气候异常。洪学智不但要负责伤病员的转移运输,还得盘算怎么弄到粮食,保证得部队不饿肚子。
红军翻过马石坡最后一座大山时,先头部队已经走过,山坡上可吃的山野菜野果都找不到了,还要走一两天的草地。弄不到粮食,红军就在山坡草地里采蘑菇、挖野菜充饥,还不得不杀掉心爱的战马。有时还把皮带、皮马鞍煮着吃。政治部带着伤病员,又没有部队掩护,危险很大。洪学智不得不率政治部又返回黑水、芦花。
虽然组织上给洪学智配备了马,但他骑得很少,都是用来驮运伤病员,驮运粮食。8月底,折回黑水、芦花后,洪学智终因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发着高烧,昏迷不醒,眼看命在旦夕。后来,部队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中医,把他从离部队六、七十里路远的地方请来。红军战士围着老中医,你一言我一语,恳求老中医赶紧救治洪学智。“我们离不开他,红4军离不开他呀!”老中医说:“你们不用慌,洪主任患的是伤寒病,我开个方子,你们只要能搞到我这几味药,吃下去,保证药到病除!”红军战士立即按照老中医的方满山遍野找药,终于将药配齐。老中医一看,“这下洪主任有治了”。结果,吃了三次药后,真的逐渐痊愈。
在洪学智生病期间,警卫排一个回民战士,见首长病得厉害,哭着说:“洪主任都快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就一枪把自己打死了。洪学智清醒后,听了这件事,回想起长征路上这位小战士一路上跟着他,不知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不由地掉下了伤心的泪水。
1935年9月,张国焘反对红军北上,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洪学智与军首长率红4军不畏艰辛,再过草地。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强渡大金川江,继而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又克天全、宝兴、芦山。第二次翻越夹金山时,洪学智作了充分的政治动员。他号召广大指战员要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坚决翻过天险夹金山。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同志之间要团结友爱,一人有难大家帮,绝不能让一个伤病员留在山上。
夹金山上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或大雪,或狂风,或冰雹,变化莫测。由于空气稀薄,再加上长途行军,人乏马困,人走在山上,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永远留在山上。
洪学智组织了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近午时,部队接近夹金山主峰,一片冰雪世界。突然,乌云翻滚,天暗下来,接着一阵大风雪席卷过来。有6个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倒下了,停止了呼吸。这些战士同大家一块与敌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情。洪学智不忍心把他们留在山上,就派人把他们抬下了山。
下山后走了一程,发现有个磨房,可避风寒。当晚,红军就住在那个磨房里休息,烧水煮青稞,把冻“死”的战士也抬进屋里。后半夜,磨房内温度升高,一位战士发现一个冻“死”的战士动了一下。大家很惊讶,都不相信,说这个战士“你看花了眼吧。”“不信你们看,真的是在动呢!”洪学智走近一看,可不是,呼吸很急促,是在动。洪学智大声说到“赶快抢救!”当时没有医生,大家就用人工呼吸,还给那位战士灌姜汤,七手八脚把他弄活了。有一个人活了,说明另外5个也有希望。大家就一个一个地抢救,结果救活了5个人,有一个年轻一点的没有救过来。
红军在懋功休整四、五天以后,向道孚西进,又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洪学智这时有了经验。在山下,他让各部队夜里2点钟就起来吃饭,用大锅煮辣椒、牛汤,大家喝了,热热乎乎地上路。路上每人还带一瓶辣椒汤,爬到主峰时喝两口,增加一些热量。他还命令部队必须在上午10点钟以前通过主峰。因为到了10点钟后气候变化快,容易有狂风大雪。部队带了很多防冻的东西,有盐、茶叶膏等,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减员。为此,方面军总部专门表扬了洪学智。
故事二十四:毛主席——皮衣送给李开文
有人羡慕地问李开文:“你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感到很骄傲吧?”
李开文听了,慌忙说:“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毛主席不搞特殊化,我们不是只给毛主席一人做饭。在特灶班吃饭的,有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多着呢。”
当然,他又说,有时毛主席写文章写得很晚了,他发现锅里的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秘书来,他就会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其他首长的饭菜都由秘书们取走了,就是不见毛主席的秘书,他就端着热好的饭菜,给送过去。那是隆冬天,到主席的窑洞时,门一推开,一阵寒风也跟着卷了进去。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
听到开门声,毛泽东抬起了头,恰好看到了李开文在打冷战,他马上停下笔,说道:“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李开文忙掩上门,连声说:“不冷,不冷,我习惯了。”
毛泽东笑着,干脆丢下笔,起身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放下饭菜,一个劲摇手,执意不要。但毛泽东坚持要给,不要不行。
毛主席说:“叫你穿上就穿上,你个小,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抬起头问:“主席,我做的哪样菜,你说最爱吃?”
毛泽东说:“当然是红烧肉嘛!”
李开文一听,不好意思起来。他刚来就听说,毛主席是湖南人,最爱吃湖南的红烧肉,他就偷偷地跑去请教了别的炊事班的大师傅,回来后照着葫芦画瓢,试了几次,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没想到竟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
红四方面军的英勇长征和巨大贡献,实在令人敬佩,红四方面军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特别令人感动。作为党史、军史一个基层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下一步,我们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一要“研究好”红色历史。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研究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新四军第四支队等队伍的发展史、战斗史;深入研究金寨籍革命历史人物。通过采取自主研究、合作开发、对外发包等多种方式,主攻重点、带动一般,多出成果、快见效果。二要“编纂好”红色书籍。近三年,我们要以红四方面军研究为重点,尽快启动、尽快编纂《将星闪耀》、《金寨大校传》、《金寨红军的发展与演变》等一批红色书籍。三要“讲述好”红色故事。通过编书、编剧本、拍电影、拍电视等多种方式,把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和故事演义好、传播好,让人们在“听故事”中受教育、受启迪,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效果。四要“开展好”红色教育。联合党史、党校、宣传、文化、广电等相关单位,广泛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工厂、进社区、进农家等灵活多样、丰实多彩的活动,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五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广辟渠道、多式并举,切实把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脑海中、血液里,使其浸入心扉、深入精髓、永远铭记、代代相传!六要“谱写好”红色新篇。通过研究红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着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富饶的新金寨勤奋努力、积极奉献,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