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社安徽讯《记者侯震斌 王红卫》11月9日金寨报道【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长征,是英勇伟大的!长征,是神圣无比的!长征,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无论怎样宣传,怎样纪念,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我们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参加长征队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奋战、殊死搏斗的红军队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这支队伍,1933年1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我们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十八军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的配合!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年轻、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
红二十八军,虽未长征,却不亚于长征!
有鉴于此,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的一支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的一支长征一支长征队伍)的长征历史和感人故事的同时,又搜集、整理了一些有关红二十八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纪念。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的三年游击战争活动,在中国革命史册上书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继续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捍卫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提出了系统的游击战争原则方针,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经验;创建了游击根据地,并注重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启示:一是要有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二是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三是要有勇于实践的求实作风;四是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五是要有人民群众的信赖支持。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的三年游击战争活动,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鄂豫皖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在形势十分严峻、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并创建游击根据地,其艰苦性为近代战争史上所罕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书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二十八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历尽千难万险,始终将革命红旗飘扬在大别山上。回顾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红二十八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总结历史经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实现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基本情况
1935年2月1日,高敬亭率红二一八团到达立煌县抱儿山,与方永乐、徐成基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会合。2月3日,在太湖县凉亭坳(今属岳西县)召开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并要求积极大胆寻找新的立足点,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凉亭坳会议的召开暨红二十八军的重建,是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的关键。从此,鄂豫皖边区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有了一支主力红军,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并正确解决了游击战争与建设根据地的关系,使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以后,蒋介石令其集结在鄂豫皖边区的东北军五十七军、六十七军、刘镇华十一路军、梁冠英二十五路军以及其他正规军共55个团,加上鄂豫皖三省的十多个保安团,共约17万人,分4个“驻剿”区,以追堵围截等手段,对我留下的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实施梳篦式的“清剿”;同时,修筑碉堡、设关设卡,严禁粮、油、盐、布、药品等运过封锁线,扬言3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刚刚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形势局面十分严峻。
英勇的红二十八军不畏艰难,连续突破了敌人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4月20日,转移到潜山县汤池畈东北的桃岭。敌三十二师九十五旅一九O团尾追至汤池畈。高敬亭指挥部队伏击,全歼敌2个营,击毙敌营长乜士信。
桃岭战斗后,蒋介石见3个月消灭红军的计划破产,又电令“豫鄂皖剿总”重新部署13个师、1个独立旅,共61个正规团,分3个“防区”,对我加紧“清剿”,并限令2个月内将我军全部消灭。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摆脱敌人的“围剿”,高敬亭决定西进桐柏山区,伺机北向陕南同红二十五军会合。我军于1935年5月22日西越平汉铁路,直插桐柏山区,5月底到达泌阳县的五道岭地区。此时,发现前有重兵堵截,后有追兵赶来。在此情况下,高敬亭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队去向问题。会议认为,大别山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地形熟悉,既可以在此立足,又能拖住蒋介石的10多万正规部队,大大减轻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压力。于是毅然决定重返大别山,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游击战争。
在返回皖西途中,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桃花山、玉皇顶、王园等地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我军采取伏击战或游击战,每战都集中优势兵力,穿插分割围歼敌人,3战3捷。7月2日,高敬亭率部到达店前河,与中共皖西特委和红二四六团,第一、二路游击师会合。至此,敌人阻击和追歼红二十八军重返皖西的计划破产。到达大别山区以后,红二十八军以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发展游击战争。
1936年3月,红二十八军各部在太湖县柴家山会合后,高敬亭主持召开会议,总结前一段部队分散活动及加强连下平原作战的经验,并针对敌人新的“清剿”部署,提出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针,决定一是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二是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以缩小目标,提高部队的机动灵活性;三是建立和发展便衣队,支援与配合红军行动。红二十八军分散活动于平汉铁路两侧和鄂豫皖边区的平原、丘陵地区,在敌后机动穿插,行动自如地打击敌人。地方武装和便衣队也积极行动,异常活跃,有的坚持根据地的斗争,有的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并配合红二十八军作战。这样,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便衣队三结合的人民游击战争不断向前发展,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清剿”,保存了老根据地,新建了以黄冈县大崎山、罗山县灵山等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扩大了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
至1937年初,便衣队在皖鄂边区的岳西鹞落坪、大岗岭一带建立了纵横二三百里的游击根据地。在鄂东北恢复了以老君山、天台山为中心的老苏区游击根据地,建立了以信阳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在黄冈地区建立了大崎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在皖西老苏区建立以金刚台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便衣队在游击根据地创办了“山林医院”,修械所和手工被服厂,为部队筹集钱款,购置大批医药、力士鞋、手电筒等军用物资。各地还组建特务营、战斗营、游击队,积极配合红二十八军主力部队作战,并输送了大批兵员到主力部队,大大增强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3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便衣队在党的领导下,以不过3000人的武装力量,转战鄂豫皖3省45个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的地方小股敌军,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创造了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辉煌成绩。
1937年7月,鄂豫皖边区党和红二十八军的主要领导人,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旧仇宿怨,主动倡议停战谈判,在岳西独立地完成了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战谈判协议的签订。8月,红二十八军各部向黄安县七里坪集中。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集中后的部队进行了思想、组织、军事的全面整训。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与豫南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3月,第四支队开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作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
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二十八军以岳西鹞落坪为大本营,转战于鄂豫皖3省45县,在十分艰苦和险恶的战争、生存环境里,始终心向党中央,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4次大“清剿”,拖住国民党17万军队,使1927年黄麻起义后在大别山区树起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各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也密切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战争,最后成为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保存兵力最多,唯一保留军、师建制对敌作战的红军部队。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罕见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捍卫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后,敌人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清剿”。国民党一方面以18个团的兵力尾追西去的红二十五军主力,一方面又以56个团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继续进行“清剿”,还有10多个保安团和反动民团配合“驻剿”。“清剿”中,敌人大肆搜山、移民并村、设关设卡。对搜到的苏维埃工作人员、红军伤病员和革命群众,有的当场屠杀,有的送进“难民营”关押,大别山几块小的根据地受到很大的摧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将分散留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力量联络起来,重建红二十八军,指导各地积极整顿与恢复地方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和便衣队,紧紧依靠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展开了空前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鄂皖豫根据的恢复和创建,继续坚持了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让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大别山区。红二十八军的重建,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二)提出系统的游击战争原则方针,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经验。红二十八军在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一边作战,一边趁着战斗间隙,总结战斗经验。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经验。1935年7月,高敬亭在店前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提出了“敌情不明不打,伤亡过大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即“四不打”的作战指导原则。并根据敌人驻剿和追剿之间的不协调、作战指挥不统一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强弱的差异,在军事斗争的策略上提出明确的作战方针。在作战形式上,提出以游击战为主,辅以必要的伏击战。在作战地区上,要求不仅在苏区打,而且要到苏区外围的游击区和敌占区去打。在战术上,每战应集中比较优势的兵力,利用有利地形,或击其头,或断其尾,采取突然迅猛的手段,穿插分割围歼敌人。这些为后来游击战术思想的形成与完备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红二十八军正确处理好走与打、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关系,更加主动、灵活地歼灭了敌人,保存壮大了自己。这些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在大别山后来的对敌斗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创建了游击根据地,注重恢复和发展了地方党组织。红二十八军重建后,与优势敌军周旋,虽多次取得胜利,但因长期游击,往往一日数迁,部队十分疲惫。斗争实践使党和革命军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则难以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更不可能战胜优势的敌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长期坚持和发展的。因此,一方面尽力保卫老根据地,一方面大力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红二十八军首先谋求在皖西打开局面,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由于部队一直处于敌人的追击堵截之中,几乎是天天行军作战,根本无法立足。在没有稳定的立足点和后方依托的情况下,部队的给养消耗得不到补充,伤病员得不到安置,难以摆脱困境。基于这种情况,1935年2月16日白果树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西特委,派徐成基任书记。中共皖西特委统一领导红二四六团、中共潜山县委等党组织和皖西各地便衣队,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边区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皖西特委积极指导潜山县委、英(山)罗(田)边区委、舒(城)桐(城)边区委和各地便衣队,把被分散的革命力量积聚起来,培养革命积极分子,恢复和建立基层党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在创建游击根据地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配合红二十八军找到立足点、开辟新的根据地,岳西境内的党组织在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武装群众,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安置红军伤病员,筹集军用物资,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为掩护红军、为创建游击根据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也在斗争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机智。
(四)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红二十八军鉴于党和红军领导机关随部队行动,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组建了既代表党、又代表苏维埃政府、更是武装游击小分队的便衣队,规定了具体任务和要求,这就是,发动和组织群众,扩大红军和打击敌人,安置红军伤病员和筹款筹物供应红军,搜集情报和配合红军作战,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便衣队是以做群众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在党的建设方面,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形成根据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工作中,把被打散的革命力量积聚起来,把群众中蕴藏的革命热情激发出来,经过培养和考验,及时将立场坚定、不怕牺牲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在群众工作方面,宣传党的政治主张、组织和武装群众。便衣队员用帮助群众耕种收割、砍柴挑水等爱民行动,取得群众的信任;经常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力红军的胜利,讲明边区的斗争形势,消除部分群众的疑虑,坚定了群众斗争的信念;武装群众,严惩民愤极大的反动分子,没收反动势力的财产,老百姓更加认识到红二十八军是解放劳苦大众的军队,周边的群众也深受鼓舞。便衣队严格执行红军的纪律,时时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一切缴获都归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按价赔偿。由于便衣队时时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为群众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因而赢得广大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和爱戴。在红二十八军所到之处,群众的革命热情重新焕发出来,他们不顾一切地掩护红军,主动协助军队作战,斗争十分活跃。
三、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启示
红二十八军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转战大别山区的3省45个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斗争,粉碎了敌人发动的一次又一次“清剿”,在斗争中锤炼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队伍,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罕见奇迹。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80年,深入挖掘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深层意义,总结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今天领导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要有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红二十八军重建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敌人力量强大,如何继续革命?虽然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但他们却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正是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才以新建的岳西游击根据地为依托,时而南下桐梓河,时而北上花凉亭,一时在山区,一时在平原,神出鬼没,在运动中创造和捕捉战机,有力地打击敌人,使鄂豫皖边区的党和红军越战越强,这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在遭受国民党重兵追踪“围剿”时,红二十八军始终认为革命的条件没有消灭,并在增加,政治形势总在变化,谁也阻止不了革命的存在和发展,只要按照党的政治主张,自己多想办法奋斗,总有一天会迎来革命的胜利。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由于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因而无论环境多然么险恶,他们能团结一心,想方设法,克难奋进,并在困境中千锤百炼,积蓄力量,越战越勇,打出一片亮丽的天空。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以前也不相同,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和险阻,同样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红二十八军在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中,敌人始终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我军实行反复“清剿”。如何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如何应付复杂的环境,不能得到上级明确的指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红二十八军每前进一步,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有果敢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在游击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符合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以弱胜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935年,红二十八军根据敌人在鄂豫皖边区兵力多,但其指挥不统一、行动不协调的特点,采取集中行动,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先后取得桃岭战斗、王园战斗等胜利。他们总结出了“敌情不明不打,伤亡过大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不打”作战指导原则,从而实现了我军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1936年,敌人在边区的兵力减少了,但封锁线密织如网。高敬亭等红二十八军领导人提出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行动方针,确定我军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这样既便于在敌后穿插,又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我军分散活动于平汉铁路两侧和边区的平原丘陵地区,东逼合肥,西抗汉水,南临长江,北越淮河,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力量。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新鲜经验,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因此,红二十八军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思想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要有勇于实践的求实作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路线,也是红二十八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在鄂豫皖苏区当时推行极“左”政策的情况下,能做到实事求是,制定符合边区实际的斗争策略和经济政策,更是难能可贵。红二十八军改变了过去打倒一切的“左”的做法。把敌人营垒中坚决与人民为敌者和有一般反动罪行的区别开来。过去在边区,对地主豪绅既要钱又要命;对联保主任、保长等不加区别地一律处决。高敬亭大胆地纠正了这种做法,对于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坚决镇压,以收杀一儆百之效;对于一般罪恶不大的豪绅、保长等,则向他们晓以大义,阐明党的政策,要他们不要与人民为敌,并交给他们保护群众、掩护红军的任务。这样一来,部分联保主任、保长表面为敌效劳,实际为我们做大量工作。情况紧急时,便衣队和伤病员隐蔽在他们家中,得到了保护。这些地区就成为我游击根据地和立足点。高敬亭还纠正了过去单纯军事斗争,忽视与经济斗争相结合的做法。在搞好军事斗争的同时,重视边区的经济工作,制定了灵活的经济政策,广辟财源。他们把对地方的“打粮”办法改为征粮制。不搞乱没收、乱摊派,苏区的群众能安心发展生产,红军也有可靠的后勤保障。这样,彻底粉碎了敌人对我军的军事清剿和经济绞杀。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遭受挫败和失败。
(四)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作战频繁,部队经常分散行动。为保证全军在思想行动上一致,高敬亭同志利用敌围剿的空隙,集中全军在指定的地点休整。在休整期间,集中学习,调整组织,分析形势,发扬民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部队下一步的行动任务。休整达到了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和打一仗提高一步的目的。因此,红二十八军在战争中能散得开,避开敌人大规模清剿,坚持艰苦斗争;收得拢,集中优势兵力,大力歼灭敌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部队不溃散。红二十八军虽是与党中央、省委、红二十五军完全失去了联系的情况下建立的,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但是自红二十八军建立那天起,就在部队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制定了政治委员制度,在团级以上机关设政治工作部门。军政委高敬亭同志自始至终抓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部队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的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党委集体讨论,形成决定,不论是转移、退却、进攻,还是集中、分散活动,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他们在敌人控制区往返转战,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有时以南瓜充饥,盖着稻草在破庙里度过风雪之夜,但部队士气依然旺盛,每到一处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这支英雄的队伍的之所以打不垮、拖不散,愈战愈强、愈挫愈勇,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成员有很高的威信,是红二十八军的核心和灵魂,保证了党对队伍的绝对领导。
(五)要有人民群众的信赖支持。红二十八军在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实现翻身解放这一根本利益的同时,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当前的切身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决打击地主豪绅,严惩民愤极大的反动分子,为民除害;千方百计营救被捕群众;帮助贫苦农民恢复生产;严格执行红军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由于红军时时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为群众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因而赢得广大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与爱戴,直至用生命保护红军。几经敌人摧残的鄂豫皖边区人民群众,在各种艰难困苦中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而是以各种方式继续同敌人进行顽强地斗争,全力以赴支援红军。边区人民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病员和便衣队员。1935年秋,敌人在经扶县(今河南新县)“清剿”,看到便衣队进了村,跟踪追来,就是搜查不到,原来是一位木工把便衣队员藏在他家床底下一块石板下面。敌人集合全村人审问,当场杀了3人。群众面对敌人的屠杀,宁死不屈,无一人吐露,保护了便衣队员安全脱险。边区人民群众在极度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仍然把自己很少的一点粮食、食盐、衣物拿出来,想方设法送给红军。正是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援,红二十八军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胜利坚持了敌后三年游击战争。可见,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取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